察雅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康藏轺征,一个传奇女子和她的传奇
TUhjnbcbe - 2023/7/8 20:52:00
郑华国 https://auto.qingdaonews.com/content/2018-06/26/content_20140182.htm

自从数年前,偶然看到了这个美丽的名字。刘曼卿,一直带着光辉与神秘,在我的脑海中若隐若现。从网上不甚详尽的文章,到去年五月西藏文化博物馆的刘曼卿事迹展,我心中树立起了一尊庄严的女神像。但拜读她本人的著作《康藏轺征》后,我仿佛看到女神像走下神坛,变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民国前期的文章,总有一些文化过渡时期的特征——徘徊于文白之间,而且可能是因为作者学汉语较晚,常常像我们学英语的时候那样刻意使用高级词汇,显得文辞略微生硬。初翻开这部书,确实不大适应这个笔法。但越往下读,就越感受到这部作品饱含着的灵气。

在重庆,她写道:“(旅店)所居室与溺所相接,臭味时熏人鼻中”“室中陈短榻铺以草垫,僵硬如铁”;在金鸡关,记录了“窎久不见人家,但烟店颇繁殖”“力夫无不抽烟者…店主人有预烤之烟粒,于壁间穿孔,以枪尾透出,让力夫立而吸之”这样奇特的地方烟文化;还有诸如“上山你不乘我,不算马;下山我不牵你,不算人”,“理塘糌粑吃不得…巴塘鸦头(丫头)坐(娶)不得…江卡(今西藏芒康县)门口站不得…札雅(今西藏察雅县)蛮子惹不得…河口闲话听不得”这类令人捧腹又好奇的地方谚语。比起高高在上的*事和教理,这些来自寻常百姓家的故事,显然更能拉近读者跟异域的距离。

除了这些眼前的见闻,在每一个地方,她也留心于当地的历史和传说,尽管有很多并非史实,却仍然反映了人民对历史大事的情感态度,是一个地方的历史印记。在孟州、打箭炉的地名传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对诸葛亮“抚和戎越”功绩的传颂;赵尔丰短暂治康,留下的既有毁寺庙、废土司的恶名,也有兴办学堂、优待学子的赞颂,透视出康区人民对这位枭雄复杂的印象,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当地藏人对汉人、内地的感情;另有如邦达昌(另译“邦达仓”)游走于达赖、寺院、官府之间的致富历程,以及后来因老主人遇刺而牵连老友商号遭查抄的故事,则是旧西藏的商业气象与商人命运的缩影。

她不是一个简单的记录者,字里行间,姑娘的多情可爱跃然纸上。在毛垭坝,“天色忽暗,状如深愁,将欲滴泪”,而当大风拂过,一轮笑脸月缓缓上升,她又“苦无槊横,不然纵怀吟诗,当不亚于曹氏之临滚滚长江。”俨然就是个女文青;路上遇见印度人,也像小朋友一样“技痒”,用印度语与之对话。

她也爱路上的人。她体恤为自己服务的乌拉娃,向他们讲内地的事情,也曾救下醉酒被老爷抛弃的乌拉娃;从上海到卫藏,她关心女权,从太太到妓女,她对路上所有的女人无不予以关切和同情,坚持女性“若想有权,需先有力。男人做得了的,女人也要能做。”的理性自尊的女权;她相信仁爱与平等,痛心旧西藏对人民残酷压迫,屡屡当面喝止官僚对差役打骂欺侮的蛮横行径。

作为一个生长于多元文化之中的少数民族人士,刘曼卿没有传统汉人知识分子那种“华夷之见”,也没有对泊来文化的过渡追捧,她以开通豁达的心态对待各族文化。她曾对“蛮荒”之地的藏文化有如下评价:“普通藏人视知识为不甚需要,而亦不能谓为无文化,盖民间有极美妙之歌曲,喇嘛有极深玄之佛理,至于绘画塑像均精妙无伦,野蛮人不足以跻此也。以所谓现代教育,大之不足以养生养性,小之不足以娱耳悦目,无谓边圉人民不需此贵族点缀物,内地亦骎骎焉病之矣。”;也曾作为“个中人”,对回教徒称:“回教之渐趋微末,非为教之本身有缺陷,而源于教徒不研究教理,昧于时代大势。”;同样赞广东“受总理精神之感化甚多,且粤人富有创造精神,故能成大业”;听闻擦绒因为生活欧化而被指为亲英派时,她表态“取择之标准乃在便不便,而不在化不化。”这是抱着“先进批判落后”心态的传统汉人或西人文献中所看不到的心态。

此前读过的大多数中国游记的写作风格,我是不大喜欢的。要么就太玄幻,神魔、异人插在其间;要么就只注重形胜和沿革而缺少自己的故事,显得有点冷冰冰;亦或是现代作文式的流水账:“几点出门、几点到地儿、看见啥啥啥、几点依依不舍地离开”。但是这部作品,饱含着人文情怀,寓情趣、理想、价值、家国于行程之中,用心描绘路途所见,显得真切而有神韵。

就像大家熟悉的那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作品中饱含着的情,正是作者心中饱含着的情。刘曼卿生于拉萨的汉藏混血穆斯林家庭,九岁时由于民初的驱汉事件,辗转印度、北平。时局的动荡让她背井离乡,这使得她由衷痛心于国家之衰弱、动荡,切身体会到“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这句话的真意。因此,她从小志在边疆,不甘心做那个他人艳羡的*府文员,请缨接了谁都不敢接的赴藏任务。

路途是艰险的。住宿条件恶劣的逆旅,穿过虎豹横行的山林;曾经在冰窖命悬一线,被土匪拦路也习以为常……这一切,都阻挡不了她的决心,只因她心中有家国。正如她在成都对父亲所讲:“*府有意扶绥康藏,他人辞劳不敢往,我等藏族,宁容推卸?故*府授命,儿顿忘其愚鲁也。至生死之途,原应权其轻重,果掷儿一命而有益于国,父其谓无代价耶?”这是中华民族观念在少数民族心中扎根的见证,更是一个中国人对国家民族的担当。

一个女子挺身赴藏,为沟通汉藏关系、维护国家统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史地记录。可惜,这段传奇故事并不为人所知。“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西藏无疑是边疆民族事务的关键部位。挖掘出这个被历史掩埋的巾帼英雄,让她的传奇被更多人所知,无论对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理想树立还是学术研究,都将大有裨益。可惜,《康藏轺征》在年后,就没有再版、再印。希望这部书能够再次出版,对晦涩的语句、内地人较生僻的事物和古今译名不同的地方进行注释,让大众能都更容易阅读。此外,我也期待这段故事,可以仿照《大唐玄奘》的形式,将路途中的几个精彩故事串连,拍成一部电影。

最后,改写她的闺蜜、女学者冯云仙女士的诗,贴在结尾,以寄我情:

您所著的《康藏轺征》,

也是您留下的未完成的使命;

这个使命是属于我们大家的,

今天,这个使命已经完成,

看!今日的祖国,今日的西藏,如您所愿。

让我们再用“完成”来纪念您!

1
查看完整版本: 康藏轺征,一个传奇女子和她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