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雅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从一穷二白到高质量发展雪域高原的产业
TUhjnbcbe - 2023/4/28 18:47:00

新华社拉萨5月25日电(记者曹健刘洪明格桑边觉)《经济参考报》5月25日刊发题为《从一穷二白到高质量发展——雪域高原的产业发展“交响曲”》的文章。文章称,年5月23日,《中央人民*府和西藏地方*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的签订,标志着*教合一的“喇嘛王国”成为历史。

这一天,也是新西藏的起点。

七十阳春岂等闲,几多辛苦化甘甜。

和平解放后,西藏社会制度实现历史跨越,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从20世纪80年代至本世纪的头一个十年间,*中央先后召开5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对西藏工作做出重大决策部署。

*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先后召开第六次、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新时代*的治藏方略。

年,西藏历史性消除绝对贫困。

70年沧桑巨变,70年波澜壮阔。

70年来,西藏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全面进步,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兴边富民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有序实施,生态安全屏障日益坚实,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保护和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牢固。

中央支持,全国支援,西藏各族人民艰苦奋斗,和平解放以来的70年发展成为西藏地方千年历史中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

回首过往,一部西藏当代史,就是一部经济社会全方位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发展史;一部西藏当代史,更是一部*治制度、社会发展、经济民生实现历史性跨越的跨越史。

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

70岁的新西藏,正在以更加昂扬向上的斗志、生机勃勃的活力,创造更加灿烂的明天,迎接更加美好的未来。

西藏和平解放70年以来,在*中央的关心关怀下,中国共产*领导西藏各族人民,创造了“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奇迹。而数据量化着变化,西藏经济社会实现的沧桑巨变从一系列靓丽的数据可窥一斑。

年,西藏地区生产总值.74亿元,较年增长.5倍,年均增长8.7%;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来看,全区年至年连续2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年至年连续7年名列全国前三甲;从生产总值构成看,年三产占比为7.9:42.0:50.1,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实现了经济增长与结构调整的良性互动。

多方支持,为产业发展夯基础

和平解放前,西藏社会生产水平极其低下,经济处于崩溃边缘。当时总人口数5%的“三大领主”占有西藏的全部土地、山林、湖泊、牧场以及绝大部分的牲畜、农具、房屋和其他生产资料。年,全区生产总值仅为1.29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为97.7%,第二产业几乎没有,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只有元。

70年峥嵘岁月,在各个历史阶段,发展主旨始终贯穿,西藏农牧业、工业、商贸物流等行业均获得长足发展:农牧业经历了从农奴分到生产物资后积极性被前所未有地激发,到千方百计提高科技含量和产出效益,到朝着现代化、规模化方向迈进等发展阶段;西藏工业从无到有,经历了从逐步布局到发挥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到以西藏发展需要突出生态产业等阶段;基础设施建设经历了进藏部队“一面进*、一面修路”,到康藏公路、青藏公路建成,到通往拉萨有了第一条铁路青藏铁路,到如今高等级公路路网正在构建、川藏铁路修建正在穿山跨江。

上图为西藏当雄县藏族群众在观看火车驶过(年6月17日记者觉果摄);下图为在西藏拉萨市曲水县拍摄的公路与铁路(年8月17日记者普布扎西摄无人机照片),西藏已形成了公路、铁路、航空的立体交通网络。新华社发

随着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链、供应链持续补齐建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在各项优惠*策吸引下,在各方大力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在“世界屋脊”寻觅商机、投资兴业。

粤林产业园是广东省援藏规划部署的产业设施重点工程,项目总投资1.81亿元,占地面积亩,施行“前三年免租,后三年租金减半”的优惠*策,目前产业园已入驻企业20家,计划总投资4.5亿元。

达娃曲珍公司,专门从事林下资源产品的种植、生产、销售,而其原本是林芝市工布江达县一家松茸合作社。正当合作社负责人为如何扩产增效疑惑时,林芝市*府和经开区管委会送来了“及时雨”,企业于今年4月入驻粤林产业园。项目总投资万元,投产后年产至吨,产值万元以上,可带动就业近20人。

“十三五”期间,西藏不断创新招商引资举措,出台税收、金融、土地等优惠*策,招商引资到位资金达亿元,是“十二五”时期的2.4倍。年,西藏社会投资增长31%,招商引资、民间投资、社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过半,改变了投资渠道单一的局面。

清洁能源、天然饮用水、农畜产品加工业、民族手工业、藏医药等在内的富有西藏特色的现代工业体系建立;清洁能源产业快速发展,电力总装机容量达万千瓦;年,即使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西藏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仍达9.6%;现代服务业整体发展,市县乡村四级电商服务全面推开,网络零售额累计突破亿元,高新数字产业创新发展,数字经济规模突破亿元……产业发展正成为促进雪域高质量发展、实现农牧民增收的重要抓手。

多元主体,为市场经济添活力

随着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在西藏越来越多的人们拥抱市场经济大潮,迈出产业发展、自主创业的关键步伐。

走进山南市扎囊县藏草万亩植物种苗繁育基地,日光温室里各种各样的青草、花卉、中药材令人目不暇接,这里既有引种自内地的品种,也有采自雪域深山的品种,还有来自热带地区的品种。

上四图为年2月9日,山南市乃东区克松社区领到分红的农民兴高采烈(记者普布扎西摄);下图为西藏昌都市察雅县卡贡村村民在当地苗圃产业基地采集鲜花种子,曾经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在这里实现了就业,完成了脱贫(年9月28日记者晋美多吉摄)。新华社发

“我们从内蒙古母公司引入50多个品种进行试验,目前已试验能推广的品种有10多个,我们也在西藏寻找乡土品种,进行高海拔到中海拔、中低海拔到中海拔的适应性试验。”西藏藏草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田春雨说,西藏海拔高、气候独特,为生态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随着更多品种被筛选驯化并推广,将进一步推动西藏生态建设。

随着各项产业发展,各行各业中涌现出的一批致富带头人,产生着不可低估的“鲶鱼效应”。林芝市波密县古乡巴卡村村民次仁拉姆,去年获评文化和旅游部“年度乡村旅游文化能人”,这都得益于她在民宿经营方面有想法、肯苦干。“为经营好民宿,我尽量多与内地游客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不时进行改进,并努力学习普通话,如今是越说越好。”她说。

在古乡,和次仁拉姆一样吃着旅游饭的人还有不少。全乡家庭旅馆酒店达48家,参与旅游业群众达余人,旅游业收入达到农牧民人均收入的40%以上。“拥有古乡湖、岗云杉林等奇特的自然景观,古乡一直很受游客青睐,而过去条件有限,只能是过路游,如今有了家庭旅馆,越来越多的游客愿意住下来,感受‘慢游’的深度体验。”次仁拉姆说。

大学生,拥有更高学历,更多创意和闯劲,他们成为西藏创业和产业发展的“生力*”。年,毕业于兰州交通大学的次珍,与毕业于西藏大学的卓玛、西藏职业技术学院的洛桑卓玛,共同注册拉萨安乔家*服务公司。

家*服务被大多数人认为就是擦地板、洗衣服等,主要是中老年人在干,创业初期家人并不支持。“我们接到的第一单业务恰好在自家小区,当时母亲觉得做保洁丢人,还让我把口罩和帽子都戴上。”次珍说,那天她们3个人工作6小时,挣取保洁费元。

如今家*公司已从3名合伙人发展到近百名员工,形成了社区养老护理、入户保洁、临床护理、人才招聘、家*员派送为一体的家*行业产业链,并向着“产教研”一体的企业转型。

市场主体数量是经济状况的“晴雨表”之一。截至年底,西藏市场主体36.48万户,比上年增长12.2%,全年新增市场主体6.33万户,5年来平均每天新增市场主体约户。

多层获得感,为群众幸福加“筹码”

作为全国唯一省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西藏已彻底摆脱束缚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实现整体脱贫,乡村振兴正全面推进,农牧民获得感全面提升。而随着城镇化率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农牧民成为城市居民,收入进一步提高。

对76岁的山南市乃东区克松社区居民格来而言,去年家中两亩土地实现了“高产”:土地流转费、田间劳务费和土地托管分红三项收入合计达元。

“现在年龄大了,把部分土地流转出去,每年有现金收入,吃喝不愁。”格来说。

和格来一样,不少群众在产业发展中感受着稳定增收带来的踏实感和幸福感。而一些经受了市场经济洗礼的群众,更是自发“撸起抽子加油干”。“以前天天跟牛羊打交道,现在每天跟全国各地游客打交道,我得收拾好房间,自己也要打扮得精神点。”山南市乃东区扎西曲登村旦增白玛笑容满面地说。

除自身发展外,部分群众还在带头致富中体会到别样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在日喀则市白朗县旺丹乡桑巴村,48岁的卓嘎和村民一起每天忙碌又充实。在日喀则市区经营了8年多的藏式卡垫店铺,她年回到白朗县旺丹乡桑巴村,和两位老同事一起成立了编织卡垫和氆氇的合作社。卓嘎说:“在市区开店积累了一些经营经验,希望回到老家后,能带着村民一起找到挣钱的门路,大家共同增收致富。”

年,*府提供了30万元扶持资金;扶持资金作为投资入股,每年给村民分红;现在合作社吸纳了65人,人均年收入3万多元……卓嘎给《经济参考报》记者细细地算着账。

产业立起来,钱袋子鼓起来,老百姓的消费随之升级,生活品质迈上新台阶。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8亿元,较年增长1.8倍,年均增长13.5%。商品零售.20亿元,较年增长2.0倍,年均增长14.6%,餐饮收入68.58亿元,较年增长59.9%,年均增长6.0%。

奋斗不止步,幸福方可期。70年辉煌仅仅是个序曲,西藏各族群众将继续砥砺奋进,为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不懈努力,开创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完)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一穷二白到高质量发展雪域高原的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