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最早的娱乐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手段是歌和舞,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要庆祝房屋的落成,桥梁的建成,对上层人物和宗教领袖的迎送,各种节日的庆祝,人们都要记叙历史,预祝未来,表达自己的欢悦心情,因此在歌和舞的基础上融进了颂词、对白、对唱、武打等来表现历史传说,这样便产生了藏戏。藏戏起源于大约公元7~8世纪。公元年西藏桑耶寺落成典礼上所表演的面具舞就是藏戏形成的最早雏形。《吐蕃王统世系明鉴》中记载的这种面具舞就是藏戏较古老的白面戏剧,在西藏桑耶寺康松桑康林神殿壁画上就绘有演出白面藏戏的场景。
白面藏戏,也就是戴白色面具者所演藏戏,是藏族最早的戏曲艺术形式,它在公元7~8世纪孕育于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地带和西藏山南地区的雅隆。白面藏戏的表演早在吐蕃初期就出现了,如西藏大昭寺内殿有一幅《文成公主入藏欢庆图》壁画,在反映拉萨万人空巷,以歌舞百戏迎接公主的画面中,有一个牧民戴着白山羊皮面具逗引两头野牛进行舞蹈的场面,旁边还有两位司鼓钹伴奏者,亦与藏戏演出的形式基本相同,可谓早期的藏戏表演艺术形式。
蓝面藏戏,也就是戴蓝色面具者所表演的藏戏,起源于公元14世纪的西藏后藏地区,是藏传佛教高僧唐东杰布根据西藏白面藏戏的形式和特点重新改革创立的一个藏戏剧种。在藏戏早期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藏文佛经,特别是藏文佛经故事对藏戏的形成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王尧先生曾撰文指出:《贤愚经》对西藏佛教戏剧与藏戏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始于13世纪的藏戏,其保留的传统剧目中直接取材于《贤愚经》的有3种。可见佛经故事对藏戏的影响。又有学者考证藏戏艺术的具体抢救发展、研究和整理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但藏戏的历史可追溯到一千四百多年前,如四川嘉绒藏戏,至今仍保留着一千多年前傩文化的特点。藏戏的起源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民间歌舞;二是民间说唱艺术;三是宗教仪式和宗教艺术。
民间歌舞
有专家指出,藏戏的起源应上溯到原始时期的歌舞。原始社会当然不会有戏剧,但却有民间歌舞。无论是在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戏剧都起源于歌舞,藏戏也是在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藏民族的民间歌舞常常与祈祷、祭祀、欢庆等活动联系在一起,它是随着人们的生产劳动而产生和发展。每当人们狩猎、播种和丰收的季节,常常自发地举行欢庆丰收的活动,以百日之劳换取一日之乐而群歌集舞。藏族先民披着各种兽皮,模拟各种动物的动作而歌舞是外出打猎前的一种原始宗教仪式,也是打猎回来后的一种庆祝仪式,不管是祈祷庄稼丰收,还是狩猎前后的仪式,这种歌舞活动都是当时人们向氏族部落保护神或始祖祈祷,以求得神的保护并酬谢神抵而举行的。藏族先民认为,只有依靠歌舞才能与无情的大自然取得和解,才能与大自然对话,乃至交流情感,因此民间歌舞在当时就有着明显的实用目的。最初的藏戏,也就是白面藏戏,是在西藏雅隆地区的民间歌曲,野牛舞蹈以及模拟动物的吼叫声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发展而来的。它的音乐唱腔既有藏族古老音乐基本特色,又独具西藏山南民间音乐的乡土气息,是藏戏最古老的戏曲剧种,藏民族把它视作是古老吉祥的象征,每当有喜庆节日时,用来进行展览性的艺术表演。白面藏戏直到现在仍保持着粗犷而原始的歌舞风格。蓝面藏戏也是较古老的藏戏剧种,它的许多唱腔曲牌都是在后藏地区大型歌舞主唱对词的基础上加工发展而来。它的唱腔曲牌和鼓钹点等都有较丰富的艺术表现力,是藏族群众喜闻乐见的戏曲剧种,历史上尼泊尔.不丹、锡金等国的藏族所说的藏戏就是这个剧种。藏族早期的民间歌舞中已有戏剧性质的艺术形式。据刘立千先生译注的《西藏王统记》记载,松赞干布颁发《十善法典》时举行的庆祝会上,“令戴面具,歌舞跳跃,或饰犀牛,或狮或虎,鼓舞曼舞,依次献技。奏大天鼓,弹奏琵琶,还击铙钹,如意美妙,十六少女,装饰巧丽,持诸鲜花,酣歌曼舞,尽情欢娱....。第司·桑结嘉措医著《亚色》中记载,西藏桑耶寺落成典礼时,人们举办了“阿卓"(藏族古鼓舞)、“鲁”(歌唱)、“谐”(类似哑剧的舞蹈)等大型娱乐活动。桑耶寺壁画中能观赏到当时桑耶寺落成庆典的热烈场面,其中就有阿卓鼓舞、谐钦歌舞、宗教仪式舞和白面藏戏等精彩的表演画面。西藏乃东县哈鲁岗村至今仍保留着“阿卓”这种古老的大型鼓舞表演团体,其领舞者的面具与早期藏戏的白山羊皮面具大致相同,阿卓鼓舞的结构形式与藏戏完全一样。西藏有一种古老的歌舞艺术叫“热芭"。热芭男子手持红色的牦牛尾巴,牛头和牛尾巴是当时各部落胜利的象征,也是一种信仰崇拜的偶像,是苯教时期流传下来的一种歌舞艺术。热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铃鼓舞,所使用的鼓就是今天西藏林芝地区跳神舞蹈中女巫手持的独柄鼓。藏戏的开场演出形式与热芭很相像,戴面具的温巴与热芭短剧里猎人的服饰和表演动作也一致,演出高潮时运用表演特技蹦子。后来除演出歌舞和百艺杂技外,也开始演出杂曲短剧,如察雅热芭队的《猎人与小鹿》、丁青热芭队表演的《嘎亚抢媳妇》等。其他音乐和歌舞也早有了长足的发展,如民歌和歌舞中的“谐”就有拉鲁(山歌)、卓鲁(牧歌)、勒谐(劳动歌)、阿谐(打阿嘎歌)、果谐(圈舞歌)、巴谐(巴塘弦子歌)、达谐(箭歌)、热谐(热芭铃鼓舞中的歌)、羌谐(酒歌)、次加(对歌)、兑鲁(情歌)、卓巴谐玛(鼓舞中女歌手的伴唱)、谐歌(仪仗祝颂歌)等,它们的旋律、节奏、曲式结构和韵调各具特色,其中比较古老的谐钦种类较多,表演规模大,表演分男、女队,人数较多,歌首是谐钦表演的重点,只唱不舞,歌词可反复吟唱,中间一段是以嘘声伴随节奏进行舞蹈,歌尾是热烈欢腾的快板歌舞。它的曲调很丰富,一般分长调和短调两种。还有连臂踏歌、劳动气息浓郁的山南果谐,后藏带的踏步为节、欢快热烈的六弦弹唱“堆谐”,以舞姿豪放矫健、古乐色彩明亮为特色的昌都“果卓"(锅庄);善舞长袖、歌声圆润抒情的巴塘弦子:顿挫强烈、粗犷激昂、气势雄浑的各种阿卓舞:规模宏大.载歌载舞、多段组合排列的古老“谐钦"和宗教礼仪歌舞等都是举行法会神会时必须表演的歌舞。藏戏就是在这种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藏族民间歌舞是孕育藏戏艺术肥沃的土壤。
文章选自:《话说藏戏》编著:华热·索南才让本作品用于非盈利性公共文化如有侵权请联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