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大的昌都艺术
昌都文化博大精深,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别树一帜。
㈠昌都歌舞
有别于西藏其他地方的昌都歌舞,极富渲染力。著名的“昌都锅庄舞”已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锅庄(sku-drag),锅,多以铁制成,即饮事用具;庄,指规模较大的商店,有钱庄、布庄、茶庄、饭庄等。锅庄,就是生火烧锅煮饭熬茶供客商食宿的客栈。
锅庄舞,就是在锅庄里举行的舞会,称为“跳锅庄舞”或称“跳锅庄”。它是藏民族在远古创作的、以脚的动作为主的一种民间集体舞蹈。它不受时间、地点、人数限制,是一种无伴奏的集体舞。
昌都锅庄有大中小之分。大锅庄是在宗教祭祀活动时表演的,场地多为寺庙的大院或嘛呢堆旁的大草坪,男女老少成群结队,一起舞蹈,舞步深沉豪放,场面壮观而热烈。
中锅庄是在传统节日表演的,如藏历年、望果节等,通常是通宵达旦地欢跳不休。小锅庄则是在亲朋好友们喜庆的时候表演,带有即兴的特点。
跳锅庄起舞时,男女多人,围成圆圈,相对而立,沿着弧钱,先慢后快,边歌边舞,动作矫健,曲调高亢,不同的曲子配以不同的舞步。大家聚集在蓝天白云下,纵情舞动,放声欢歌,用洁白的哈达、醇浓的青稞美酒表达他们对和谐、幸福生活的赞美之情。
㈡昌都绘画
昌都一带有三大画派:美宁画派,主要流传在丁青、察雅、贡觉等地;美莎画派,主要分布在昌都卡若区的才维一带;嘎玛噶赤画派,主要流传在昌都卡若区的亚、噶玛和四川的德格等地。此外,还有象雄东多画派、齐吾岗巴画派等,各具特色。
▲美宁画派作品
▲美莎画派作品
▲嘎玛噶赤画派作品
▲象雄东多画派作品
▲齐吾岗巴画派作品
昌都噶玛乡素有“匠才之乡”的美称,早在十二世纪初,昌都噶玛乡一带就有人从事绘画艺术。十六世纪中叶,扎西三氏在原“美宁”“美莎”画派的基础上,吸收了内地风景画的技法,在噶玛创立了独特的“嘎玛噶赤”画派。
嘎玛噶赤画派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生存地域与汉地紧密相连,在*治、经济、文化上的交往也相对频繁,尤其在绘画方面,多受汉地明代以后工笔重彩画和四川绵竹木版年画的影响。
嘎玛噶赤画派在严格继承传统绘画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吸收汉族画家工笔重彩之精华,注重抒情写意之风格;讲究色彩对比,结构严谨,画工细腻,最后达到精美绝伦之境界。其总体风格形成了有别于卫藏地区门唐、钦泽两大画派的特征。
二十世纪初,噶玛噶赤画派艺术更为完善和成熟,主要特点是画面整洁,线条流畅,勾勒人物衣纹较为细腻,人物神态生动,善画花草树木、山石瀑布、神佛画像。目前,嘎玛噶赤画派已列入西藏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㈢昌都雕塑
昌都卡若区妥坝乡的嘛呢石刻艺术之精,内容之丰,堪称昌都一绝。察雅宗沙乡一带的建塔和雕刻艺术,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泥塑方面,以昌都才维、边坝、察雅、贡觉尤为突出。在金、银、铜、铁的雕刻和加工方面,卡若区和类乌齐、边坝、察雅、洛隆等县不仅有悠久的历史,而且至今仍有明显的优势。
在木刻方面,江达县的波罗古泽是名副其实的“木刻之乡”,左贡、芒康县的木刻技艺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以上这些绘画雕刻艺术不仅代表了昌都一带的最高水平,有的还代表了整个藏区的最高水平。
昌都卡若区嘎玛乡的传统工艺非常丰富,主要有银铜工艺、唐卡艺术、铜佛像打制工艺、石刻工艺等,年被西藏文化厅命名为“民族民间手工艺术之乡”。
嘎玛乡的银铜工艺以打制佩饰和宗教用品为主,尤其在器物种类、造型、图案等方面又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所打制的器物既有纯银的,也有银铜组合的,还有纯金的,深受人们喜爱。
1.噶玛乡位于扎曲河上游,因境内有著名的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祖寺——噶玛寺而得名。嘎玛乡下辖12个行*村49个自然村(村民小组),是远近闻名的工艺乡。
2.噶玛乡距昌都镇约公里,很少有车辆来往,非常偏僻。
3.嘎玛乡的艺人分布于全乡各村,其中瓦寨村和里土村的银铜匠最为集中。目前,“嘎玛银器工艺”已入选西藏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㈣说唱艺术
藏民族的文化瑰宝《格萨尔王传》,就是以说唱形式来表现并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多数《格萨尔王传》说唱艺人本不会说唱,由于机缘巧合,突然能够流利地且一字不漏地进行说唱,这一现象至今仍不能科学解释。
在昌都,到处都有与格萨尔王有关的遗迹和传说,说唱《格萨尔王传》是昌都广大农牧民群众最喜爱的文化活动之一,也是说唱《格萨尔王传》艺人最多的地区之一。
年,西藏全区共发现39名说唱艺人,其中19人在昌都。被称为“国宝”级说唱艺人的扎巴,其祖籍就在昌都边坝县。昌都市也是格萨尔王版本流传最多和《格萨尔王传》壁画较多的地区之一。
㈤昌都藏戏
昌都藏戏分为寺庙藏戏和民间藏戏。寺庙藏戏,包括昌都强巴林寺、察雅香堆寺、左贡田妥寺、江达岗托等地的僧人藏戏;民间藏戏,主要指察雅新康乡一带的俗人藏戏。昌都寺的藏戏称为“朗他羌”,意为跳传记舞或演传记戏,其倡导者是十世帕巴拉·米旁次成坚赞。剧目以《拉鲁普雄》、《顿月顿珠》为保留剧目,其唱腔是从昌都卓舞和其他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此外,昌都市还有察雅的香堆藏戏,是香堆寺次旺仁增等5位喇嘛到拉萨觉木隆学习藏戏而流传下来的。察雅新康民间藏戏,是由著名学者东孔·土登德乃江村组织和倡导的,运用了当地的民情民俗、歌舞曲调,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
㈥昌都建筑
昌都属于藏族传统地域划分中的康区部分。由于地处横断山脉和三江流域,地形复杂,气候多变,地域文化差异较大,使得昌都的建筑别具一格,成为了藏族建筑艺术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卡若文化遗址所揭示的新石器时期卡若先民的房屋营造方法,时至今日仍影响着昌都的传统民居建筑,而且深深影响着藏族建筑的基本样式。
在西藏乃至整个藏区,如果要探讨远古藏族建筑的话,惟有昌都民居是真正建立在科学考古发掘的基础之上的。由于昌都是藏、川、青、滇货物的集散地,又是古代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昌都的建筑受到了以汉族为主,包括纳西族等在内的许多民族甚至是尼泊尔等地的影响。
清初,清廷加强了入藏沿线的统治,入藏沿线置有粮台、塘讯,任命文武官员守之。在长达数千里的入藏沿线上,先后建起了不少汉式建筑。随着藏汉文化的交流,内地的建筑艺术直接或间接地传入到了昌都,不少寺院和民居窗户就借鉴了汉式万字穿海棠、盘肠等格子花样。
至于寺院建筑中的汉式斗拱、歇山式金顶等则是明显借鉴了汉式的建筑风格和建筑手法,影响就更大了。如昌都噶玛寺是由藏、汉、纳西族工匠设计建造的,类乌齐寺的查杰玛大殿则是由藏、汉和尼泊尔工匠设计建造的,极有特色。
——杨辉麟藏族名玛米多杰(ma-mi-rdo-rje),年生,重庆铜梁人。年12月入伍,年3月进藏,年12月退役。*旅作家,文化领域创作者,已出版《西藏东南角》等书17部。
读西藏风情风俗│走西藏风景风物│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