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雅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挑刺,被刺扎到了
TUhjnbcbe - 2021/6/15 15:09:00
?文观察者网张照栋

“这个字没有写成‘刺’,写成‘刾’(她读作jia)字,这本身就是一个错字,但是他(颜真卿)自己也不知道。”

近日,一段中国*法大学教授孙鹤讲解颜真卿《祭侄文稿》的视频,引发网络热议。视频中,她认为颜真卿将“刺史”写作“刾史”,是错字。她的观点遭到众多网友的批评质疑,书法专业人士也不认可她的说法。

引发争议后,该视频目前已被下架。

引发争议的视频,来自于某媒体文史栏目年1月的一堂书法公开课,名为《重温经典第十讲:颜真卿——一个缔造二王之外又一巅峰的人》。

在这堂公开课中,主讲人中国*法大学人文学院艺术系教授孙鹤,给这幅与王羲之《兰亭序》和苏轼《*州寒食帖》并称“天下三大行书”的颜真卿《祭侄文稿》挑了一个错。

她认为,颜真卿在《祭侄文稿》将“蒲州刺史”的“刺”写成“刾”(孙鹤读作jia),是写了个错字。因为在唐代所有的官称当中,只有刺史,没有“刾史”(孙鹤读作jia)。

颜真卿《祭侄文稿》中的“刾”字

“这再一次说明,这样一个擅属文、满腹经纶的人,在这个时刻他的内心,跟写一个普通文字有很大的不同,情绪已经很不平衡了,很不稳定了。”孙鹤说道。

颜真卿《祭侄文稿》

孙鹤的观点,遭到了众多书法圈圈内人士和网友的批评质疑。不少网友指出,在古代“刺”同“刾”,今天规范写法统一为“刺”,古代有异体字,“刾”是其中一种写法,其他还有多种。

敦煌学家、语言文字学家、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张涌泉接受小时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刾”在唐代人的日常书写中不少见。这个小问题,在南北朝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中就解释过了:“刺字之傍应为朿,今亦作夹。”

张教授指出,“朿”和“夾”(夹是夾的俗体字)的混淆,是从篆文隶变的过程中出现的,所以汉代碑文中已经常见“刾”的写法了。“颜真卿把刺左侧写作夹形,是沿用了汉碑以来就流行的写法。”

张涌泉

自汉代隶书兴起之后,“刺”字在很多情况下被写成“刾”。比如《祭侄文稿》早年的东汉《石门颂》中的“刺过拾遗”,就已经将“刺”写成“刾”。

《石门颂》

除此之外,像《张猛龙碑》《灵飞经》《皇甫诞碑》《高力士墓志》等汉至隋唐的书法名帖中,都有将“刺”写作“刾”的写法。

由此可见,颜真卿《祭侄文稿》中的“刾史”并无不妥,孙鹤的观点也遭到了众多网友的嘲讽。

“挑刺被刺扎到了。”

“质疑人家不用做功课的吗?”

“现在的专家只会大胆假设,不会小心求证。”

马未都也于5月12日发布《碑别字与祭侄文稿》一文,评论此事。他表示,汉字源远流长,几千年来变幻多样,“一字多貌”比比皆是。颜真卿将“刺”写作“刾”,是别字,通假字,理论上不是错字。

“孙老师错在不知不识之字不去查字典,过于自信。”马未都评论道,“孙老师不该错啊,她的文化背景太强大了,令人目眩,历史学士、文学硕士、书法博士、文字博士后,囊括所有与“刺史”相关的顶流学问,但就偏偏出了个这么大的“洋相”,我不是不相信孙老师,只是有点儿怀疑发给她学位的学校。”

小时新闻报道称,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教授张爱国,近日也在课堂上给学生也讲到此事。

他认为,学书法的人,碰到古代一些异体字、俗字,写错念错,很难%的避免。但从这件事中吸取教训,比如写论文、对公众讲述专业内容,务必审慎严谨,可以先与老师同学互相琢磨商量,避免像这样闹笑话。今天学书法的有些年轻人,就是开口问得少。

他还表示,大家不要一味嘲讽甚至诋毁,这大可不必;更重要的是大家审视自己,会不会有不严谨的时候,是不是对学术少了敬畏之心?这件事可以给大家敲个警钟。

张爱国图源:中国美术学院

1
查看完整版本: 挑刺,被刺扎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