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文明悠悠几千年岁月中,曾经有这样一些古道,它们夹在古代荒蛮的山水之间,充满未知的危险和诗意。古往今来,这些道路所承载的,不只是马背上的货物,更多的是道路两端的文明交融。
多年前,大唐文成公主西出长安,经河西走廊至鄯城(西宁),翻过日月山,渡过通天河,经过金沙江、怒江上游,穿过茫茫的羌塘草原,用近三年时间由长安(今西安)抵达逻些(今拉萨),走的便是公元7至9世纪唐都长安与吐蕃逻些之间使臣往来的官道——唐蕃古道。
唐蕃古道跨越陕西、甘肃、青海、四川、西藏等省(区),全长余公里,是唐代以来中原内地去往青海、西藏乃至尼泊尔、印度等国的必经之路。唐蕃双方通过*治联姻,使团往来,经济贸易及文化风俗的彼此影响,使这条道路呈现出“金玉绮绣,问遗往来,道路相望,欢好不绝”景象。
(图片来源于网络)
通过唐蕃古道联结的不仅仅是两个民族、两个*体,更是文化的交流与交融。佛教,正是在这个时期传入西藏地区,至8世纪中叶,更是直接从印度传入西藏,由此逐渐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藏传佛教。
如今,在西藏东部的芒康、察雅两县留存的佛教造像,既在吐蕃时期佛教引进、传播和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也是藏族与周边民族自古以来进行物质、文化交流及宗教传播有力的历史见证。
图
西藏芒康吐蕃时期石刻
SHOTS
(图片来源于网络)
那么,西藏东部吐蕃佛教造像的发展演变脉络是怎样的?它们与同期佛教史是什么关系?佛教传入吐蕃后是如何本土化的?唐蕃古道对于藏传佛教又有什么样的意义?
5月9日(周日)下午15:00-18:00,探知特别邀请到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西北大学特聘教授、浙江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访问学者张建林老师,于杭州市悦览树(青年路旗舰店)开展一场题为《从长安到逻些(拉萨)——藏东吐蕃佛教造像与唐蕃古道》的线下专题讲座,将为学员们详细梳理藏东吐蕃佛教造像的发展演变脉络,以及唐蕃古道的历史文化意义。
图
张建林老师
(图片来源于网络)
张建林老师的主要研究方向为隋唐考古和西藏考古,30多年来,他从未停下探索未知世界的脚步。透过一座座遗址、一幅幅壁画,他在脑海中描摹出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活动。30多次进藏考古的经验,让张建林老师对西藏的了解甚至超过了家乡陕西。
张建林老师曾出版专著《西藏东部吐蕃佛教造像:芒康、察雅考古调查与研究报告》,也曾担任由陕西、甘肃、青海、四川、西藏5省区考古院(所)共同组织的“唐蕃古道考古探险”活动的团长。出于对考古的热爱,张建林老师在进入古城遗址前,会翻阅几乎能搜集到的所有资料,照片也会看很多遍,“可是一旦站立在真正的遗址面前,那种惊喜和兴奋还是难以自已,久久不能平静。”
图
藏东,吐蕃时代的寺院里,张建林老师正在鉴定一幅清代的唐卡。
图
西藏阿里,张建林老师在海拔四千多米的山顶俯视穹隆银城,脚下就是深不见底的峡谷。
图
张建林老师在野外考察。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陕西,文化的互动交流频繁发生、从未停止,这也为张建林老师的考古研究提供了走出去的机会。在张建林老师看来,“我们想弄清楚中华文明在整个人类文明中的地位和价值,就要了解这个世界。现代考古学产生后,西方考古学家一直在做埃及考古、两河流域考古、玛雅考古、印度考古,所以中国考古学也一定要走出去。”因此,他的考古足迹,不仅在国内,还延续到了国门之外。
对于张建林老师来说,“未知的东西能吸引人,让你吃那么多苦、受那么多累,然后还有兴趣一直做。”就是这样一位师者,在严谨的专业知识之外,他的身上一定有更多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和品质。
图
张建林老师
(图片来源于网络)
5月9日下午15:00-18:00,坐标杭州市·悦览树(青年路旗舰店),一起跟着考古学家张建林老师通过文化古道,细数那些散落在时间长河里的历史遗珍吧。
特别说明,本期专题讲座将在杭州举办,远距离的学员们也不必着急,探知学社将开启同步线上直播通道,届时将实时转播精彩讲座内容哦!扫描文末“报名信息”中的直播
主审核
巴桑扎西
副审核
李兴虎
稿件来源
局办公室
编辑
陆继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