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藏羌民族走廊——中国西部田野科学考察:“藏东-滇西北古文化与人地关系”笔谈
发布时间:-12-10文章出处:中国文物信息网作者:
今年9月,由西藏文物保护研究所、北大考古系、国博综合考古部联合发起的“中国西部考古科学考察:藏东-滇西北古文化与人地关系”正式启动。此次之所以聚焦藏东,是考虑到那里从古至今都是文化交汇与传播的三岔口,也是重要的商道和贸易集散地。
考察队从拉萨出发,向东经达孜、墨竹工卡、工布江达、林芝、波密、八宿等县;跨怒江、过察雅县抵昌都,考察卡若、小恩达遗址。再调头折向东南,往返邦达草原,经左贡县渡澜沧江,穿越横断山脉,入芒康考察古盐田、天主教堂;继而南下德钦,过梅里、白马雪山,越过金沙江抵云南迪庆香格里拉县。
一路上景色美轮美奂,气候瞬息万变,路况曲折艰难,每天奔波十余小时,加上高山缺氧,对每个人都是一次历练。考察中诸位感触良多,以下是各位的点滴体会。
李林辉(西藏文物保护研究所)揭开“象雄文明”的神秘面纱
近年来西藏的文物考古有长足的进展。特别是经过三普,摸清了家底,考古发掘和研究也迈上一个新的台阶。这里我对前不久在阿里噶尔县卡尔东遗址和古如甲木墓地的发掘和收获作一简要介绍。
卡尔东遗址为传说中的象雄都城“穹窿银城”。此次发掘对了解象雄国古城的形制和布局、建造年代和使用过程都有重要意义。
在古如甲木墓地发掘了4座竖穴石室墓葬。出土重要文物有各类青铜器、微型金面具、“王侯”铭文丝绸和禽兽纹丝绸残片及木器、草编、铁器和陶器等。特别是“王侯”铭丝绸和金属器的发现表明墓主有较高的等级。墓内大量殉牲(马、牛、羊等)反映了苯教起源地盛行杀牲祭祀的埋葬习俗,也首次看到阿里地区当时的族群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面貌。上述出土物显示出这里与邻近的札达、南疆、北印度乃至中原汉地之间存在的广泛联系。这批墓葬的年代距今~年(汉晋时期)。其地理位置和年代都显示出它与象雄都城“穹窿银城”的密切联系。
阿里地区是多种文化交汇的地带。“象雄文明”是青藏高原历史发展进程的重要环节,曾产生极高的文明,创造了独特的象雄文字,也是苯教的重要发源地,对日后吐蕃乃至西藏的历史文化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遗憾的是,象雄文化的内涵、历史长期鲜为人知,显得遥远而神秘。相信随着门士乡卡尔东遗址的发掘,象雄文明的神秘面纱将会逐步揭开。
水涛(南京大学历史系)西藏东部考察印象
就拉萨河谷来说,曲贡遗址的发现引人注目。据我所知,那种以磨光黑色陶为特征的遗存在山南琼结县帮嘎、贡嘎县昌果沟及堆龙德庆县龙查等地也有发现,可见曲贡文化的分布主要在雅鲁藏布江流域,但对其来龙去脉尚不清楚。
自林芝波密向东至昌都,地形地貌大变,怒江、澜沧江、金沙江自西北向东南穿过,山大沟深险峻。沿北纬30度线分布的川藏国道自巴塘以上横切三江谷地,一路向西,贯通川藏。其实,早期的茶马古道与今天的川藏线、滇藏线诸多重合。更早的古遗址也分布在这些江河的流经之处。
卡若遗址位于两河交汇的高台地上,就其规模和出土文物看,可谓西藏最重要的史前遗址。据说正在制定遗址的保护规划,值得期待。昌都小恩达遗址今年发掘出一批很有特色的遗物。细石器和打制石器较多,显示出较原始的特征。陶器中饰压印纹、堆纹的红陶早于饰细绳纹的灰黑陶,遗址延续时间较长。有人认为它与卡若属同一文化。若考虑两者同处于昌都、且年代互有先后,可以这样讲。但小恩达表现出更多原始性,因素不单一,认识还需深化。
自芒康南行抵云南德钦,穿金沙江抵达迪庆,到德钦纳古、永芝等地的石棺葬遗存。过去始终不解那些北方风格的铜短剑、铜矛如何会现身于横断山脉?据三普资料,石棺葬在迪庆多有分布,年代也有早晚,显然不是偶然所致,它代表了某些群体的长期活动。据李林辉介绍,在昌都和那曲也有石棺葬,如贡觉县香皮墓地等。这些石棺葬大致分布在横断山脉的几条大河谷地,这也是小恩达、卡若的范围。可以说,横断山脉的地形决定了人群的流动必定沿河谷南北推进。如此也造就了昌都成为连接藏-川-滇-甘青的重要文化枢纽地位。自新石器晚期至青铜时代,北方文化和日后的游牧民族正是沿此线路南下云南的。
王立新(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初识小恩达遗址
上学时读《昌都卡若》考古报告,神秘的西藏已在内心生根。此次终于看到了卡若遗址,更有幸的是考察了小恩达遗址。
小恩达位于昌都县城北约5公里的昂曲河东岸,川藏线从遗址穿过,路边断壁可见深厚的文化层,至少可分为两个建筑层面。地表散布着石器残件、兽骨及少量陶片。今年发掘出大量遗物。其中,施绳纹、堆纹的灰陶、灰黑陶多为大口罐,器表有烟炱,应为炊具;施刻划、剔刺纹的红陶、红褐陶主要为小口鼓腹罐、盆、钵等,器表少见烟熏痕,应为盛贮器和食器。石器以打制为主;细石器有锥状、柱状、楔形石核及细石叶、刮削器等;还有磨制的锛、凿和穿孔石刀。该址和卡若相似,不见网坠、鱼钩、鱼镖等,其经济类型以粗放的旱作农业为主,兼营狩猎。二者无论在陶系、器形、组合、纹饰还是生产工具组合上都高度一致,应属同一文化。从小恩达的木骨泥墙半地穴建筑及小口鼓腹罐的形制和纹饰看,具有卡若早期的特征。路边暴露的房址似属卡若早期的“圜底房屋”,不见晚期的石砌建筑,应属卡若文化的早期。
卡若早晚建筑形式的变化耐人寻味。类似现象在西辽河夏家店下层文化也有所见。如宁城三座店、赤峰大山前都经历了从半地穴、地面土坯、夯土墙建筑转向地面石砌建筑的过程。同位置的房址常常数层叠压,空间极少大幅错位,体现出家系的稳定。目前对这种建筑技术早晚转变的原因还缺乏分析。我认为它与夏家店下层文化晚期气候干冷,风沙强烈有关,土墙易剥蚀,石头建筑、尤其是双圈石墙则较坚固。另一可能是,夏家店下层文化晚期社会动荡,聚落筑墙设壕及石砌建筑可以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在不少夏家店下层遗址发现有人祭,可证实这一推测。卡若遗址早晚建筑风格的变化是否也可从这个角度认识?值得考虑。
小恩达遗址距离城区很近,又遭公路穿行,附近有不少民居,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及随之而来的公路拓宽,将对遗址造成破坏,建议应尽快制定保护规划和可行措施,刻不容缓。
杨林(国家博物馆综合考古部)通道考古与考古探险
此次考察是继我年进藏及后来陆续行走新藏线、青藏线、川藏北线、南线后,最终完成滇藏线考察的夙愿。近30年的跋涉和心灵洗礼,感触良多。
通道考古至今还没有权威性的解释和公认标准,人们习惯将其与线路遗产、景观考古混淆,但它所承载的深刻内涵却是考古学家、历史文化学者从未怀疑过的。年,西班牙圣地亚哥、德卡姆波斯特拉朝圣路线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从此,“文化线路”的概念被引入遗产保护范围。此后,法国米迪运河、奥地利塞默林铁路、印度大吉岭铁路、阿曼乳香之路、日本红伊山脉胜地和朝圣之路、以色列香料之路、秘鲁印加之路纷纷入选。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16届大会正式通过《文化线路宪章》,奠定了“文化线路”的公认度。目前,我国的京杭大运河、丝绸之路正在申遗。随后,茶马古道、唐蕃古道、秦古道-五尺道、蜀道等线路遗产也将会接踵而至。但是,京杭大运河和丝绸之路的申遗都需要有高水平的基础研究作为支撑。而“通道考古”正是对“文化线路”遗产展开考古调查、文献梳理、价值评估等一系列研究的总和。
考古探险是通道考古中最基础、也最关键的环节。此次我们的考察无疑也具有“考古探险”成分。通过考察了解到古文化在三江并流、山高谷深的横断山脉是如何传播的?当地土著来自哪里?他们如何应对严酷的环境?其生业和精神文化怎样?总之,只有置身实地才能对这一地区的生业、文化、交通等各个方面有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年,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部已正式成为中国科学探险协会的团体会员,也是唯一以考古和人文科学为主的科学探险团体。同年,我们联合四川考古研究院成立了中国首个考古探险机构“中国西部考古探险中心”,并陆续开展了“川藏、青藏线考古调查”“俄亚纳西村寨民族学考察”“大小金川考察”“五尺道、米仓道和蜀道考察”“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探险”“*、西藏无人区考古探险”及“西沙水下考古”、“洞潜考古探险”等活动,为实验考古的探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范佳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人,文化遗产的灵*
芒康古盐田分布在澜沧江高山峡谷,据说已有千年的历史,至今仍是当地人的主要生计来源。考察时不是制盐季节,东岸的白盐田荒着,有些木柱倾汜、田块破裂,令人担忧。对面红盐田有许多村民正在维修被泥石流冲毁的盐田,一大群佩戴着漂亮首饰的妇女背筐运土到江边,热闹的劳动场景使静谧的盐田展示出充分的活力,给人以动态的美感。此时,人与遗产融为一体,并成为遗产的最关键部分。人为生存而劳作,为制盐创造了盐田。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