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图文转自西藏社科院研究员、四川大学讲座教授巴桑旺堆先生)察雅县仁达村之行
9月28日至30日受察雅县委、县人民*府的邀请,参加了在察雅县举行的“澜沧江畔,悠久文化,古道情深,吉祥察雅”为主题的澜沧江文化艺术节。十分有幸的是,9月30日有机会前往仁达村,对仁达摩崖石刻进行了一次实地考察。由于,我多年从事吐蕃碑铭研究,近二十年来,一直怀揣到察雅进行一次实地考察的强烈愿望,但因缘未到,始终未能成行,一直遗憾至极。此次,察雅之行不仅了却了心愿,更是一次毕生难忘的学术实地考察。对仁达摩崖石刻题记中令学术界困扰29年(仁达摩崖石刻刊布于年)的人名和地名问题,香堆石刻背景中蕴含的历史事件研究难点问题,可以说获得了一些突破性的认知。概括而言之,大的收获有以下几点:
(仁达摩崖石刻)一、通过对石刻文字的细致认读,仁达摩崖石刻中提到的重要历史人物益西央的姓氏及全名得到了正确的解读:巴郭(pagor,建议音译为:巴廓)·益西央。以往研究文中的郭(dgor)·益西央,郭尔·益西央,或蕃郭(bodgor)·益西央等皆为错录文字。
二、仔细考察石刻文字,姓氏pagor中的pa字比划清晰,本应无错读之可能。然而,在年,当地僧人给石刻文字涂色描红时,由于僧人对阅读吐蕃石刻文字方面缺乏一些相关知识,因此,把pa字涂成da字,又把da字与gor字之间隔音符号没有上色,故有pagor录成dgor的错误,继而有郭·益西央之说。三、古藏文文献中提到吐蕃佛教高僧中有三名被称作益西央的人:巴廓·益西央(pagoryeshesdbyangs)、韦·益西央(dba’syeshesdbyangs)、布·益西央(spugyeshesdbyangs)。仁达、贝纳沟(公主庙)、扁都口等3处摩崖石刻中提及的益西央应是同一人,即为巴廓·益西央。而韦·益西央和布·益西央两人,与巴廓·益西央非为同一人。四、排除了布·益西央非为巴廓·益西央之后,可以认定巴廓·益西央不是修行中原禅宗的一名禅师。五、石刻中提到4处地名,以往学界不知所指何处?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到’orngu(???????)一名为仁达所在地香堆镇一带古(从吐蕃至15世纪)地名;yol(???)kong(?????)、’bom(?????)3处地名中kong(?????)和’bom(?????)两地位于石渠县、芒康境县内;yol(???)一地似乎指昌都县靠近类乌齐的昂曲河一带。此次察雅之行,与昌都*协副主席吐呷先生不期而遇。年,是吐呷先生在拉萨举行的藏学会上向媒体第一次发布了察雅境内发现吐蕃摩崖石刻的重大信息,并把石刻录文提供给东噶教授和恰白先生,从此,仁达摩崖石刻广为藏学界所熟知。30年后与吐呷先生在仁达一起考察,相互切磋,似乎冥冥之中有一种特殊的因缘,把两名对仁达摩崖石刻有着不同寻常情感的人相聚在仁达,感慨之余,兴奋一时。对仁达摩崖石刻较为详细的探讨还留待今后的研究。
(巴桑旺堆教授在察雅县仁达村考察吐蕃摩崖石刻时与当地群众留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