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十九大、共圆中国梦
走近学习榜样、凝聚复兴力量
为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树立优秀共产*员楷模,发挥先进典型示范作用,引导和激励广大*员群众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周围,以新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中央组织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录制了反映优秀共产*员和先进基层*组织典型事迹的专题节目《榜样》。《榜样》以“喜迎十九大、共圆中国梦,走近学习榜样、凝聚复兴力量”为主题,邀请部分全国优秀共产*员、优秀*务工作者、先进基层*组织到场,通过先进事迹再现、典型代表访谈、嘉宾现场讲述等形式,用平凡故事讲述深刻道理,用先进典型模范事迹诠释*的崇高理想,既展现一代又一代共产*人不忘初心的执着坚守,又紧贴时代要求,紧贴脱贫攻坚等中心工作,彰显当代共产*人信仰坚定、心系群众、勇于担当、创新奉献的精神风貌,具有较强的思想性、艺术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是开展*员教育培训的生动教材。
让我们一起走近《榜样》,感受榜样的力量。
1
永葆本色的龚全珍
龚全珍,开国将*甘祖昌夫人,乡村教师,《榜样》专题节目中的嘉宾。
在《榜样》专题节目录制现场,共产*员网记者看到了曾经被习近平总书记称赞的老前辈、老阿姨——龚全珍。龚老年逾九十,满头白发,但看起来精神矍铄,不时与身边的人交谈。作为《榜样》节目的开场嘉宾,龚老在现场深情回忆起与甘祖昌将*的生活经历,感染着现场的每一位观众,让我们从中看到什么是共产*人的信仰和初心。
“作为一个共产*员,就应该为*工作,活到老、学到老”
年龚全珍跟随甘祖昌将*回家乡江西省莲花县,将*扛起锄头当农民,将*夫人发挥专业特长当上了乡村教师。当老师是她这辈子最乐意做的事情,她把心思都花在青少年的培养上。即使离休后,仍然关心着下一代的成长,走进学校、机关、部队、工厂,义务对青少年开展革命传统教育。30多年间,没有人记得她去了多少学校,讲过多少课,但都记得,她从不要一分钱报酬,还经常自带馒头,就着白开水作午餐。她是一位好老师,兢兢业业地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并把这个当成兑现自己入*誓言的最好实践。
她说:“别看我做了大半辈子老师,其实我一直把自己当学生。*员的崇高信仰永远不能丢。”即使现在脑子退化,不听使唤了,也不能马马虎虎过下去,“作为一个共产*员,就应该为*工作,活到老、学到老”。
“我的身份并不特殊,但却有一份特殊的责任”
龚全珍有时候会笑称,自己是从令人羡慕的将*夫人,变成了扎根农村的老太太。转头又说:“其实,我的身份并不特殊,但却有一份特殊的责任,那就是把祖昌永葆本色、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传承下去。”
为了这份特殊的责任,她总是把身边群众的困难当作自己的疾苦,尽己所能帮助有困难的人;为了这份特殊的责任,她教子从严,树好家风,从来不向组织上提要求,7个孩子谁也没沾过“将*后代”的光;为了这份特殊的责任,耄耋之年又和社区居委会的同志一道办起了“龚全珍工作室”,每周都会来到工作室,与群众沟通交流,帮助他们解决思想和生活上的问题。多年来,龚全珍一直保持着简朴的生活作风,工资的绝大部分都拿去资助学生,做公益,一生淡泊名利。
“我还要努力,还要学习,争取做个优秀的共产*员”
龚全珍年参加革命工作,年加入中国共产*。离休后,每次离退休老干部集中学习讨论,不管刮风下雨,龚全珍从未缺席。现在,她仍然坚持每天都读书看报,了解新闻和各种知识。已经90多岁的龚老说:“我还要努力,还要学习,争取做个优秀的共产*员。”(共产*员网记者 阮玉秀)
2
驾驭“战神”的刘锐
刘锐,南部战区空*航空兵某团团长,特级飞行员,《榜样》专题节目中的典型。
在《榜样》专题节目录制现场,播放了一张“网红”照片——“战神”轰-6K飞越*岩岛。随后,共产*员网记者看到,一个英姿飒爽的身影出现在舞台上,他就是这张照片的拍摄者——现年38岁的刘锐。一身蓝色*装,精神抖擞,器宇轩昂。刘锐在现场回忆了这张照片出炉的震撼过程,还向大家讲述了南海战巡远洋训练的故事,每一次训练、实战演练都是千钧一发的生死瞬间,听来惊心动魄。共产*员网记者注意到,在刘锐讲述的时候,观众席上大人和小孩子都听得十分入神。
很多人认识刘锐是从那张“网红”照片开始的。刘锐是我*现役新型轰炸机轰-6K首批改装人员,也是我国第一批驾驶轰-6K战机巡航*岩岛的飞行员。他曾驾驶战机深入南海腹地多公里,成功赴西太平洋远海训练。
梦想——“那时候的目标没有想别的,就是飞出来”
与轰-6K的情缘还得从刘锐的梦想说起。刘锐从小在一个*用机场旁长大,飞行梦就此萌芽。高中毕业考入长春飞行学院,那时他的理想是驾驶着歼击机自由翱翔蓝天之上。但是出于对飞行安全的考虑,父亲坚决反对他开飞机,临近分配专业时,他强烈要求把刘锐分配到后勤保障部门。为此,刘锐和父亲僵持不下,最终在母亲的劝说下,父子各退一步,达成了飞轰炸机的共识。在哈尔滨飞行学院进行几年专业学习之后,刘锐被分配了基层作战部队。当时,轰-6K尚未装备部队,刘锐飞的是轰-6老型战机,他说,“那时候的目标没有想别的,就是飞出来”。但也从此开始了与轰-6K的缘分。
担当——改装训练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
年,机遇来了。那年,刘锐所在团被确定为全*首家装备轰-6K的部队,当时新型轰炸机尚未完全定型,一无教材、二无经验,改装训练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为尽快掌握性能,完成改装任务,刘锐既当“改装员”又当“试飞员”,硬是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将多个性能数据,多张座舱图,四大本多页使用手册熟记于心,并记下了两万多字的学习笔记,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改装理论考核。又仅用3个月的时间完成改装,成为新机首批机长、教员。随后,刘锐一鼓作气,创造性提出“课题牵引训练”新思路,形成一批战法、数十套突击方案,填补轰-6K作战使用的多项空白。
使命——“国家的利益边界在哪里,‘战神’的威慑力就必须到哪里!”
年,刚完成改装的刘锐所在团首次受领南海战巡任务,他作为大队长,主动申请带头先飞,在无任何经验可循的情况下,深入南海腹地数千公里,取得了新机训练的多项突破。
年3月30日,刘锐和战友驾驶轰-6K飞跃巴士海峡,首次奔赴西太平洋开展远海训练。当天他们驾驶的是两架轰-6K战机编组。这是这片陌生海域第一次有中国战机出现。当时外*的飞机迅速围了过来,抵近,查证。最近的时候,两架飞机相距不到10米,这是一场意志力和自信心的较量。在这样未知海域,未知态势,未知空情的情况下,刘锐他们驾驶轰-6k第一次出现在西太平洋上空,并没有被外*飞机的挑衅所干扰,继续飞赴此次训练指定的空域,最终完成任务顺利返航。这次飞行,被外电评论为“中国空*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之举”,此后,中国空*多型战机多次飞往西太平洋,进一步锤炼远海体系作战能力,形成了常态化的训练体系。(共产*员网记者 阮玉秀)
3
“姓马”更“信马”的陈先达
陈先达,我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榜样》专题节目中的典型。
在《榜样》节目录制现场,共产*员网记者看到了一群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生,他们早早来到这里迎候他们的老师陈先达。出生于年的陈先达教授,今年已经87岁了,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60多年。当主持人问陈老:“您信吗?”陈老毫不迟疑地回答:“我是从旧社会走过来的,我坚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自称“80后”的陈老说:“只有‘信马’,才能真正‘姓马’。”陈先达教授的学生告诉共产*员网记者,他们老师是出了名的爱看书、爱写作,他的家,一方斗室却内有乾坤,满屋子的书,堆得到处都是。现在,老师已经出版了《处在夹缝中的哲学》《陈先达文集》等多本著作,还主编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研究》等有影响力的书籍,是名副其实的“著作等身”。
“中国知识分子具有爱国忧时的民族精神传统”
5年前的那个傍晚,陈先达在电视上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发表了关于中国梦的讲话,心潮澎湃,激动不已,久久难以入睡……他情不自禁地仿写陆游《示儿》:“两岸一统日,家祭告乃翁。”
面对社会上的一些错误思潮,陈老总会以笔为剑,积极作出批判和回应。现在,很多年轻人受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提倡价值观的多元化。但是在他看来,这种看法、想法是错误的。他说,从世界范围来看,价值观是多元的,但在中国,价值观是一元的,只有多样化,没有多元化。
“中国知识分子具有爱国忧时的民族精神传统,老年知识分子更是如此。”陈先达说。
“信马”才能真“姓马”
23岁那年,陈先达从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后来到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班深造,从此,陈先达就留在了学校。陈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多年,始终坚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他说:“我读的东西不多,但就我接触过的书本而言,我深感没有一种哲学社会学说像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它的世界观方法论那样,能使我们对当今世界问题的观察‘心明眼亮’。”放眼世界,体察自身。“从新中国建立60多年的经验来看,如果摒弃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往往不得要领,甚至是一大堆废话和谎言。”陈先达强调,马哲这个专业的特点就是专业、职业、信仰三者必须统一,如果单纯把它作为一种谋生手段是不行的。与其他专业的教师不同,他不仅传授知识,同时也传播一种信仰。他认为,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与研究,是青年学生的历史使命,更是时代责任。
不讲没有准备的课
陈先达上课生动有趣,极富逻辑,“把教义整理出来就是一篇完整的文章”。他自信地说,“对于教书,我最大的优点是认真,绝不讲没有准备的课,务求达到讲一堂课有一点思想,绝不倒‘白开水’。”到了晚年,陈先达的哲学课堂更灵活了,“学生们经常来问问题,我的家门永远向他们敞开。他们喜欢陪我散步,在人大的林荫道上。除了教室,我的家和林荫道都是课堂。”(共产*员网记者 阮玉秀)
4
80后“网红”徐川
徐川,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委副书记,《榜样》专题节目中的嘉宾。
“老师,我们为什么加入中国共产*?”
“老师,那我们该怎么做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员呢?”
在《榜样》节目录制现场,共产*员网记者看到,舞台的背景是校园草坪,师生们围坐在一起,两名学生提出上述问题,徐川没有直接回答,他请大家思考中国近代史、中共*史,并且向当下的优秀共产*员榜样寻找答案。
被同学们称为“川书记”“川哥”的徐川,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的*委副书记。徐川是一名“80后”,他的*课在学校选课系统一开通,名额很快就被学生一抢而空。
年“五一”期间,徐川在
文章中,徐川先从学生们的入*动机说起。“很多同学一谈入*动机都是套话连篇,动不动就‘从小爷爷对我说’。要么是,从小爷爷对我说,吃水不忘打井人;要么是,从小爷爷教育我,没有共产*就没有新中国;要么是,从小爷爷告诉我,生在红旗下,长在新中国……我一度深深地怀疑,大家拥有同一个爷爷……我从来没有这么说过,也从来没有让我爷爷现身说法。因为我没有见过我爷爷。”这样的“桥段”,一下子拉近了与青年的距离。
让徐川坚定入*信念的不是家人,而是他就读大学时的外国语学院*委书记毕可友。当时学院有两个保研名额,毕可友的亲侄女成绩一直是院里的前三名,而毕可友“出人意料”地没给亲侄女“开绿灯”,让很多人大跌眼镜。“什么叫不可思议?升学考学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天大的事情,她并没有特别傲人的成绩。而且,当你个人利益和别人的利益冲突了,*员本来就要做出牺牲和让步,不然凭什么你是*员?入*的时候都宣誓过的,要随时付出,入*不是为了能够给自己获得更多利益……”毕可友的话,深深触动了徐川的内心,“推着”他迈进*的队伍里。
后来,在经历过一番成长的烦恼和挫折后,徐川认识到,为什么入*的答案只能是两个字:信仰。“我们没有经历过艰苦岁月,也就不能凭空建立起对*的感情和深情。所以,我们要回头看,要仔细想,要慢慢走……这个**的未来也容易判断,最近一两年,我们见证了很多事儿。所有人都看得到‘打老虎拍苍蝇’,看得到‘从严治*’;所有人都看得到‘八项规定’,看得到‘三严三实’;所有人都看得到‘群众路线’,看得到‘两学一做’;越来越具体,越来越严格,越来越常态,这就是趋势。”
现在
“引领学生,不是简单地传授完知识就万事大吉了,而是通过与学生互动,教给学生看问题的视角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我想做的就是把‘有意义’的事情做得‘有意思’,让同学们接受知识的同时又乐在其中。”徐川说。(共产*员网记者田雨棣)
5
太行公仆”吴金印
吴金印,河南省新乡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卫辉市唐庄镇*委书记,《榜样》专题节目中的典型。
在《榜样》节目录制现场,共产*员网记者看到一位老前辈,他头戴*帽,身穿棉衬衣、黑布鞋,这身装束很有特点,很容易认出,他就是河南省卫辉市唐庄镇*委书记吴金印——一位年过七旬还奋战在基层一线的老*员。主持人问他,吴书记啊,您打算干到什么时候啊?吴老笑笑说,只要群众还需要,共产*员永不退休,为人民服务永不退休。话毕,现场一阵掌声响起。
让吴金印本人没有想到的是,节目组将他的小女儿和外孙女请到了节目现场。30多年前,为了抢汛期,吴金印耽误了带女儿看病的时间,导致女儿得了败血症,成了聋哑人。吴金印的女儿用手语表示,她以前怨过也恨过爸爸,后来理解了爸爸,很想对爸爸说一声“我爱你”。她把自己亲手纳的布鞋送到爸爸手上,内敛的吴金印克制着自己的情绪,眼眶红了。共产*员网记者发现,现场很多观众都悄悄流下了眼泪。
一定要摘掉穷帽子
年,20多岁的吴金印背着铺盖上了太行山,到狮豹头乡任职。进山连条像样路都没有。有老人活到六七十岁没下过山,没见过大平地,以为天底下只有山。看群众碗里的饭,汤水泡野菜,尝一口,没有盐。吴金印打心里头难过呀,发誓一定要帮助大家摘掉穷帽子。在狮豹头工作的10多年间,他带领群众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打通6个山洞,筑起85道大坝,建起25座水库和蓄水池,架起8座公路大桥,营造良田亩,植树20多万株,使一穷二白的山区发生了巨大变化。群众感谢吴金印,把“太行公仆”四个大字镌刻在太行山的峭壁上。
年,吴金印调任卫辉市唐庄乡*委书记,又带领群众建起了万亩林果园、万亩蔬菜田,兴办了无氧铜杆厂、水泥厂等企业,使唐庄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可以说,吴金印是干一处响一处,走一路富一路,群众爱戴喜欢。
共产*员不搞特殊
吴金印要求乡镇干部始终坚持“四同”: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有事同群众商议。遇有大项目,干部住山上,住工地,住群众家,吃派饭。“只有真正深入群众才能够察民情、听民声、知民意,解民忧、暖民心,只有到群众中去才能够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拥戴。”吴金印说。
现在唐庄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兜里有钱了,住上了小楼,很多家买了车。吴金印却仍然穿着他的旧衣服、黑布鞋。在池山驻队时,吴金印特别关照“五保”老人杨务新,每天为老人挑水扫地。当派饭到老人家,吴金印一进屋,闻到鸡汤香,老人竟然把下蛋鸡杀了,给他补身子。吴金印借故躲开,老人急得哭,最后他也没吃这顿饭。
吴金印说,我能不知道肉好吃吗?如果吃了,每个人都知道我爱吃肉,接着都这么做。共产*员搞特殊的那一刻,他就脱离了群众。脱离群众,你就干不长。
为人民服务永不退休
从年轻时当上乡*委书记至今,吴金印这一干就是40多年,组织上也曾提拔过几次,都被吴老谢绝了。如今的吴金印已年过七旬,按理说,早过了退休的时候,吴老一心想着乡里的群众,群众也不希望他走。现在在唐庄镇,治山治水工程仍在进行,大家总能看见吴金印的身影。一辈子埋头基层苦干,他这股劲,从没松懈。(共产*员网记者阮玉秀)
6
“小巷总理”吴亚琴
吴亚琴,吉林省长春市宽城区团山街道长山花园社区*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榜样》专题节目中的典型。
《榜样》节目录制现场,主持人向大家展示了独居老人王仁华的一个记事本。共产*员网记者发现,上面密密麻麻记了七百多条事项,其中出现最多的词是“感谢”,老人感谢社区干部的关怀与照顾,而这些社区干部的领头人就是吴亚琴。
下雨天,脚上裹着塑料袋才能走出烂泥洼;冬天室内只有七八摄氏度;经常停水停电;企业破产,几乎家家都有下岗职工;孤寡老人日子过得艰难……年7月,时任吉林省胜利零件厂中层干部的吴亚琴,来到团山街道九委的胜利零件厂家属宿舍区(现长山花园社区)担任居委会主任,接下了这个没人愿意接手的“烂摊子”。
如今,57岁的吴亚琴扎根社区20余年,带领社区*员将这个始建于年、地处城乡结合部的“老旧散弃”小区,建成全国有名的幸福社区。
“居民的事就是爹的事、妈的事、兄弟姐妹的事”
长山花园社区孤寡老人多,60岁以上的有人,占总人口的16%,养老是个大难题。吴亚琴大胆创新了居家养老模式,由社区安排6名专职服务员,实行家庭自助式、邻里互助式、功能输出式、外力援助式等多种服务方式,并在65户老人家中安装了“电子保姆”;还成立“康乐之家老年服务中心”,建立“10分钟助老服务圈”。今年,社区还引入了长春市养老便民服务中心。81岁的程文孝老人,70岁时在社区入了*。11年来,无论冬夏,他坚持义务巡逻。为啥这么做?“我们社区,*员就是主心骨,社区就是自己的家!”
长山花园社区居民大部分都是胜利零件厂的职工,当年企业破产后,职工变为社会人回归社区,今后的生计成了大问题。通过调查走访,吴亚琴意识到解决失业人员的困难,必须标本兼治,帮能力帮技术就是治本。吴亚琴组织举办了多期营销、面点、中医按摩、机械维修、家*服务、小型机械制造等技能培训;利用再就业优惠*策,帮助失业职工办理了小额贷款;帮助残疾人小涛、凤宝、红青等人办起了炒货店、小超市、自行车修理部。
这些年,在社区帮助下,先后有人重新上岗,多人当上了小老板。社区还成立了“幸福合作社”,帮助退休在家和不能外出的困难妇女在家门口实现灵活就业,以前失业最多的社区如今实现了零失业。
“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从出生到老去,没有咱们不管的”
吴亚琴说,造福辖区居民,只让他们在物质上富起来是不够的,还要让他们在精神上富起来。于是,她带领居民组织成立了乒乓球协会、书画协会、社区艺术团等8个社团,还组建了民乐队、舞蹈队、秧歌队、老年健身队。这些团队每年都会举办各种文艺演出、项目比赛,开展健康知识、安全知识、法律知识讲座,养生保健、书画展览、道德讲堂等活动。从年开始,社区每年坚持举办“长山之夜文化艺术节”,组织趣味运动会、放映露天电影。
这些年来,吴亚琴获得全国“时代楷模”、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国“小巷总理”之星等近百项荣誉称号。“做事就要做到最好。”吴亚琴说,“我就是一名普通的社区干部,要为居民服好务。荣誉是过去,我的工作在今天和明天。”(共产*员网记者田雨棣)
7
“樵夫”廖俊波
廖俊波,生前是福建省南平市委常委、副市长,武夷新区*工委书记,被中共中央追授"全国优秀共产*员"称号。《榜样》专题节目邀请廖俊波的妻子林莉讲述廖俊波的往事。
在《榜样》专题节目录制现场,有一位不寻常的嘉宾,她是因公殉职的福建省南平市委常委、副市长,全国优秀共产*员廖俊波的妻子林莉。共产*员网记者看到,眼前的林莉身材消瘦,精神憔悴,与新闻照片中那位曾经神采奕奕的女子有些不同。节目录制过程中,林莉的声音始终哽咽,但她仍尽量控制着自己的情绪,向观众详细讲述了她心中的廖俊波。
这位让现场观众潸然落泪的廖俊波是谁?他做了什么让老百姓对他念念不忘呢?
年3月18日晚,大雨如注,奔波一天的廖俊波在赶往武夷新区主持召开会议途中,乘坐的汽车发生侧滑,他被甩出车外,当场不省人事。医院的急救室外,四面八方赶来的上百名同事和朋友苦苦守候,他最终未能醒来。
这位深受同事和民众尊敬的优秀干部,以如此方式走完了年仅48岁的一生。
“樵夫”是廖俊波的
“能在现场就不在会场”
担任*和县委书记期间,廖俊波创造了“*和速度”,在一个传统农业县建起了省级工业园区,掀起一场改写农业历史的“工业革命”。短短四年,*和在建设“百姓富、生态美”的新苏区中山乡巨变,—年,*和财*总收入从1.6亿元增加到4.9亿元,GDP、固投、规模工业总产值翻番,年县域经济发展指数在全省提升35位,年首次进入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
到南平市任职后,廖俊波始终奔波奋战在工作一线,周末几乎没有休息,曾经3天跑4个省份、会见6批客商。兼任武夷新区*工委书记以来,他组织开展“新区建设攻坚战”,共推动39个项目落实。他在武夷新区推行“先安后迁”,把条件好的地块作为被征迁群众的安置用地,努力解决好被征迁群众的后顾之忧。为了加快新区建设,他一刻都舍不得停歇,一直奔波忙碌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廖俊波经常走村入户、访贫问苦,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拉家常、喝大碗茶,群众都说“廖书记没架子、没官气”。他坚持在一线推动工作,口头禅是“能在现场就不在会场”。他把忙碌的工作当成乐趣,几乎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从不叫苦叫累。在工作中,廖俊波经常鼓励干部“只要是为了南平的发展和群众的利益,不要怕犯错、有责任由我担”。
“俊波速度”——80天建成航天体验馆
游客在高铁武夷山东站下车,乘坐K1公交车前往武夷山景区的半路上,远远就可以看见一座巨大的火箭模型矗立在省道路边,这里是南平航天体验馆。去年4月24日首个“中国航天日”,航天馆正式开馆,大武夷旅游诞生一个补短板项目。
航天馆项目从签订协议到建成仅用80天,廖俊波在武夷新区创造了“俊波速度”。为了让航天馆项目尽快落地,他带队5次奔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洽谈。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所长原民辉记得,廖俊波每次都是议程满满,到饭点了,只好叫来快餐,边吃边谈。当航天馆已成为大武夷旅游的新热点,廖俊波又谋划建设“航天小镇”。就在他殉职的前一周,他还带队赴京与原民辉勾勒了“航天小镇”的发展愿景。
创新工作机制,工期从一年缩短到69天
武夷新区建设任务重、时间紧,产业项目要加速落地,廖俊波创出“下级派单、上级接单”工作机制。武夷新区闽铝轻量化车厢项目建成投产仅用了69天,刷新了“俊波速度”。“这个项目按照常规运作,从签约落地到建成投产,原本安排一年工期。我们类似项目之前在成都从建设到投产,以全国最快的速度也需要半年时间,没想到,在武夷新区仅需69天就可投产。”项目负责人张东贵说。(共产*员网记者田雨棣)
8
闯出脱贫致富路
贵州省安顺平坝区塘约村*总支,《榜样》专题节目中的典型。
在《榜样》专题节目中播放的短片里,共产*员网记者看到,塘约村民居靓丽、道路宽阔……
短片里的景象让人很难相信塘约村三年前还是一个贫困村。早些年,塘约村没有路、没有电、没有自来水,一家一户只有几亩贫瘠的山地,不外出务工根本养活不了一家人。年6月的一场特大暴雨,将村子夷为一片废墟。原本就非常贫困的塘约村雪上加霜,八成劳力外出,三成土地撂荒。塘约村*总支书记左文学回忆道:“水灾后,大家都在问,以后的日子怎么过?唯有重建家园。怎么建?抱团发展才是出路。于是我们走上了集体化道路。”
共产*员网记者了解到,洪灾过后塘约村着手进行改革,成立了“金土地专业合作社”,村民变社员,将全村土地全部流转到合作社集中使用,鼓励村民用土地作价入股,年底分红。
最初合作社以其中一个村民组为试点,流转了几百亩地,光流转费用就得二三十万元,而塘约村的村集体资产在年洪灾过后总共还不到4万元。没钱办不了事,村里只好找到当地的农村信用社,希望以合作社的名义贷款,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
但信用社说,钱可以借给你们,只能借给个人,不借给集体。
村民本来就担心合作社给不了钱,所以才要村里先支付土地流转的费用,现在还要他们用个人信用贷款给村集体发展产业,这怎么可能呢?
最后村委会决定,由班子成员以个人名义向农村信用社贷款。最终,11名村委共贷到万元,合作社这才开始有了最初的启动资金。除了付清土地流转的费用,村里还用这些钱购买了农机、种子、化肥,把流转来的土地全部种上了莲藕。
到年下半年,村集体资金有了第一桶金。村民们看合作社有了收益,加入合作社的热情也高了起来。村里对土地、房屋、水利工程、集体财产等权属关系进行确权登记,明确了农村产权。共产*员网记者了解到,到年底,全村70%的土地都流转进入了合作社,到年底,全村所有土地已经实现全部入股。
“我家的6亩土地全部入股到了合作社,年仅土地流转和分红就分到元。”村民李金全说,盘活土地资源带来的收益和之前的种地收入相比可谓天壤之别。在土地没入股之前,李金全一家只能围着6亩土地转,一年攒不下几个钱;现在与合作社一起发展,全家的年收入在10万元左右。
合作社成立以后,吸引了不少外出务工的村民回来给合作社打工。合作社用工有限,村里又成立了建筑队、运输队和妇女联合创业中心,为村民就近就业提供机会。合作社成立之前,在外务工的村民有八九百人,现在只有四五十人还在外面务工。在*府的帮扶下,最近两年,塘约村修通了公路,疏通了河道,建起了新房,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仅仅两年时间,塘约村凤凰涅槃:年,村人均纯收入从以前的不足元升至30元,村集体经济从零增到万元,95%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创业。村民的日子好过了,村干部却不轻松,彭远科说,他现在基本上每天天一亮就起床,忙到晚上八、九点钟甚至九、十点钟才回家。(共产*员网记者田雨棣)
9
第一书记尼玛江村
尼玛江村,西藏自治区昌都市交通运输局*工科副科长、主任科员,察雅县烟多镇雪东村*支部原第一书记,《榜样》专题节目中的典型。
共产*员网记者问尼玛江村,你心目中的榜样是谁?他说:“是我驻的村子以前的老支书,这位老书记已经在村子里干了30多年了。”今年34岁的尼玛江村是西藏察雅县烟多镇雪东村*支部原第一书记。他曾四次驻村扶贫,后三次还是主动申请驻村的。在节目录制过程中,当主持人问及多次驻村感受时,尼玛江村说,通过驻村,真正学会了怎么样和群众打交道,怎么样让他们信任。
年,身为西藏昌都市交通运输局*工科副科长的尼玛江村告别新婚妻子,放弃城市优越生活,积极响应中央精准扶贫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号召,主动请缨下基层,被选派到察雅县烟多镇雪东村担任*支部第一书记。刚到村里的时候,尼玛江村感觉到,对于年轻的选派干部,群众是持怀疑态度的。
到任的第一年,他就通过深入调查研究,了解了村干部和*员的情况,并经常与他们交心、谈心,增强了班子凝聚力,在群众中树立起良好形象。为了更好掌握村里情况,尼玛江村走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与群众拉家常、聊农事,了解群众家庭基本情况和生产生活上的困难问题,听取群众心里所想、所思、所盼。上任不到一个星期,他就走遍了雪东村的家家户户。
当时,尼玛江村通过调研,了解到雪东村是属于整村搬迁的扶贫村,可以说是底子薄、基础差,基本没有什么增收的办法。但是,村里也有自身的优势,村里不仅有擅长做木匠的手艺人,还有擅长唐卡绘画的,于是他就把这些作为重点,去积极争取一些项目资金。为了开办村里第一家家具厂,他8次登门说服村里为数不多的手艺人带领村民办厂,没资金,他就四处筹钱,再加上自己辛苦攒下的2万元存款,建成了雪东村第一家村办企业。厂里第一批大的订单因为买家的反悔,家具堆积卖不出去,从没做过生意的他四处打听销售门路,甚至动员自己的父母亲友带头购买,并拿出自己的积蓄为村民垫发工资。第二年,家具厂创下了10万元的利润,4万元发了工资,剩下6万元,让村民们第一次得到村集体的分红。村民们的干劲儿被激发起来了,在尼玛江村的带领下,雪东村组建了农牧民施工队;成立藏式绘画技能合作社;成立劳务输出协会;帮助群众申报扶贫贷款36万元,开办茶馆、藏餐馆、面粉加工厂等经济实体。截至年底,雪东村共兴办经济实体7家,累计增收万元以上,人均增收达余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5万元以上。(共产*员网记者白世康)
10
出征太空的景海鹏
景海鹏,中国人民解放*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少将*衔,《榜样》专题节目中的嘉宾。
他身穿蓝色航天服,在《榜样》节目现场和观众一见面,便敬了一个标准的*礼。在共产*员网记者眼里,他那笔直的身躯像是伫立在发射场的“神舟”号火箭,昂首挺拔,顶天立地——他就是中国人民解放*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景海鹏。景海鹏三次“出征”太空,在太空中待的时间长达49天,是在太空中待的时间最长的航天员,也是飞行高度最高的两个航天员之一。
景海鹏以前是战斗机飞行员,为了完成从飞行员向航天员的转变,他把每天中午的休息时间也用于看书学习,更舍弃了许多爱好,几乎没有参加过任何聚会,没有陪父母过一个春节,也没陪妻子逛过街。有耕耘就有收获,年,景海鹏加入中国人民解放*航天员大队。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航天员,要进行八大类上百个课目的学习、训练与磨砺,每一项训练都挑战着人体的生理、心理极限。比如在离心机训练中,身体要承受8个G的过载,8个G是什么概念?相当于自身重量的8倍压在身上,而且在过程当中,还要进行其他方面的操作。当身体扛不住的时候,可以按左手边上的红色按钮,它可以让高速旋转的离心机立马停下来。但在《榜样》节目现场,共产*员网记者听到景海鹏铿锵有力地说,他当航天员将近20年,从没有因为忍不住、扛不住而轻易按下这个按钮。
百炼方能成钢,正是这艰辛的磨砺和严格的锤炼,让他圆满完成了三次航天任务:年9月,景海鹏与战友执行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年6月,景海鹏担任指令长,和两位战友圆满完成神舟九号任务。年神舟九号任务结束后,4年的时光在景海鹏从未间断的勤学苦练中匆匆而过,等到年神舟十一号任务进入人们的视野时,即将50岁的他赫然在列。过硬的素质、丰富的经验、完美的成绩,让景海鹏顺利入选飞行乘组并再次担任指令长。在此次航天任务中,每天的计划都是满满当当的。由于工作量大,吃饭时间总是一推再推,地面上的领导和专家看到后,提议压缩工作量以保证航天员的营养和休息,但景海鹏和他的战友却说:“上一次太空不容易,试验任务再多我们也要把它完成好,我们不是上来睡觉的!”就这样,景海鹏和他的战友加班加点,做完了所有实验。
“时刻准备再上一次太空、再当一回先锋、再打一场胜仗。”景海鹏在节目现场直抒胸臆。据悉,0年前后,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即将建成运营,景海鹏并没有闲着,而是投入到了紧张的空间站试验阶段的训练当中。(共产*员网记者白世康)
11
大国工匠胡双钱
胡双钱,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高级技师,《榜样》专题节目中的典型。
在《榜样》节目录制现场,共产*员网记者见到一位被称为“大国工匠”的人,他身材有些偏瘦,性情沉稳,干练的寸头泛着白发,他就是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高级技师胡双钱,现任数控机加车间钳工组组长,被人称为航空“手艺人”。胡双钱至今工作了37年,生产了数十万个飞机零件,从没有出现过任何差错,因为从无差错,他连续13年获得厂里“质量信得过岗位”,享受到产品免检的待遇。在中国民用航空工业生产一线,很少有人能比他更有发言权。
在胡双钱工作的车间,目前还生产着波音和空客的零件,但胡双钱始终觉得,生产外国人的飞机零件,就像是个机器人,只有制造中国人自己的飞机,才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做技术的创新,这种感情和造外国人的飞机是完全不一样的。
年,中国国产大飞机C终于立项,大飞机的制造让胡双钱忙了起来,不仅要做各种各样形状各异的零件,有时还要临时救急。有一次,急需一个特殊零件,从原厂调配需要几天的时间。为了不耽误工期,只能用钛合金毛坯来现场临时加工,这个任务交给了胡双钱。胡双钱回忆:“一个零件要多万,关键它是精锻锻出来的,所以成本相当高。因为有36个孔,大小不一样,孔的精度要求是0.24毫米。”0.24毫米,相当于人头发丝的直径,这个本来要靠细致编程的数控车床来完成的零部件,在当时却只能依靠老胡的一双手,和一台传统的铣钻床,连图纸都没有。打完这36个孔,胡双钱用了一个多小时。当这场金属雕花结束之后,零件一次性通过检验,送去安装。
年5月5日,C在上海浦东机场成功完成首飞。“很自豪,我当时眼眶也湿润了。”胡双钱回忆说。在《榜样》节目录制现场,当谈及“工匠精神”,胡双钱认为,所谓工匠精神就是工匠的良心,飞机关乎乘客生命,飞机零部件制造绝不能出差错,99.99%和%是天壤之别,是生与死的差别。这时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现在,胡双钱的工作车间成立了“胡双钱大国工匠工作室”,用以培养更多优秀青年人才。在培养青年人的方式上,他有自己的风格。他说自己绝不会直接告诉年轻人如何操作,而是让他们去反复思考和琢磨,在关键的时候,才会去点拨。胡双钱一周有六天要泡在车间里,有时候加班加到第二天早上,看到同事都来上班了,他倒觉得比别人多活了一天,觉得很开心,根本不觉得苦。已近退休年龄的他,似乎身上有用不完的劲儿,他说,别说是再干10年,哪怕再干20年,自己也很乐意,希望天上飞的飞机,都写着“中国制造”。(共产*员网记者 白世康)
12
“生命守护神”杜丽群
杜丽群,广医院艾滋病科护士长,《榜样》专题节目中的典型。
在《榜样》节目录制现场,有一位身穿护士服,看上去很朴实的“大姐”,她曾先后荣获了“白求恩”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第45届“南丁格尔”奖章、全国“最美医生”等50余项称号,她就是广医院艾滋病科护士长杜丽群。这位“杜大姐”从事艾滋病临床护理已经12年,参与或指导护理的艾滋病住院患者超过1万人次,帮助多位艾滋病母亲通过母婴阻断技术生育了健康的孩子,病人都把她称为“生命的守护神”。
共产*员网记者了解到,年,广医院筹备成立艾滋病科,医院号召全体医护人员自愿报名承担新科室的医护工作,但许久都没人接这个“烫手山芋”。“我是*员,让我来。”“医院肺结核科护士长,更是共产*员,如果我不来,其他护士更不敢来。”从事护理工作近20年的杜丽群主动请缨。年,医院成立广西首个艾滋病科,全面承担艾滋病患者救治工作,由于有潜在职业暴露风险,少有人愿意到艾滋病科工作,杜丽群又主动申请到艾滋病科担任护士长。
小张,是医院的一名志愿者,7年前不慎感染艾滋病,他是家中的独子,得病后不敢告诉家人,身边没人照顾,甚至连生活费都没有,杜丽群就每天早上给他买早餐,还发动同事给他捐款,凑生活费用。
杜丽群对病人的关爱,小马深有体会。一次,一位重症患者全身长满水疱,一碰就破裂、渗液、溃烂,皮肤都粘在床单上,散发出阵阵恶臭,小马说:“虽然我有这种病,但对这种臭味也很抗拒,进去一看赶紧跑出来吐了。”而杜丽群帮这位病人清创消*,擦洗腐肉,血水溅到她身上,她都毫不在乎,一干就是两个小时。杜丽群把艾滋病患者当亲人的举动极大触动了小马,身体状况好转后,医院做一名志愿者,目前已经志愿护理其他患者六年。
多年来,每当有患者发生过激行为时,杜丽群总是勇于应对、善于应变,以智慧和真心平息了一起起事件。“作为*员,我要自觉发挥榜样的作用。”杜丽群说,遇到困难,如果*员都不冲在最前面,不讲担当、不讲奉献,那么就没办法用同样的标准要求身边的同事。
“我们是病人的一线希望,我们不能放弃他们,更不能让他们放弃自己。”杜丽群对年轻护士说,“因为艾滋病患者心理承受巨大的压力,我们对待病人要像对待亲人一样,你关心他们、尊敬他们,他们就不会伤害你。”今年2月份进入艾滋病科工作的护士杨程伊正是受到杜丽群的鼓舞而来。“杜护士长是我最崇拜的人。”杨程伊说,医院工作后,在医院里听到杜丽群很多事迹,渐渐受到她的精神熏陶,主动要求到艾滋病科做护理工作。“她对待病人真的像对待亲人一样。”杨程伊说,杜丽群常常在病房里拉着病人的手询问情况,帮病人整理被子衣服、护理、换药。“我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做得像杜护士长一样好。”(共产*员网记者白世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