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拉萨市的小学生在布达拉宫广场表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藏戏。格桑达瓦摄
“早在多年前,雪域高原上就已经有了绘画艺人,形成了绘画艺术。”已是古稀之年的藏族传统绘画大师、勉唐画派传承人丹巴绕旦说,“13世纪随着齐乌岗画派的创立,西藏的唐卡绘画艺术逐步走向繁荣。”
丹巴绕旦是西藏唐卡艺术界的泰斗级人物。从年他把传统唐卡绘画首次带入大学殿堂、招收第一批“科班弟子”起,30年来,他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唐卡画师。
唐卡是藏族最具代表性的艺术门类之一。作为全国文化资源大省,西藏有着丰富多彩的藏民族文化和各民族融合衍生的多民族文化。
西藏自治区成立50年来,为满足各族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自治区*委、*府投入巨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用来继承、保护和弘扬藏族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让古老的藏文化呈现出勃勃生机。
让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
每至农闲,西藏昌都市察雅县香堆镇的阿布琼琼便换上华服,组织同乡在田间跳起“香堆藏戏”,就连年长的老阿爸有时也会被戴上花冠、涂上口红,拉上台充角儿。
在当下国内许多戏种面临传承危机时,藏戏这一古老剧种却一枝独秀,在高原厚土的每一个角落开枝散叶。
起源于14世纪的藏戏,取材于民间故事、历史传说、佛教经典等。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有关部门有序推进藏戏的挖掘、抢救、普查、保护工作。如今,西藏有支民间藏戏队被认定为各级保护单位。
“藏戏的蓬勃发展是西藏传统文化传承保护的一个缩影。”西藏自治区文化厅非遗处处长吉吉说,“除了八大藏戏,格萨尔说唱艺术、传统歌舞等各类‘非遗’项目,不仅拥有活态传承人收徒传艺,其全媒体资料也已统一录入数据库,面向公众开放。”
近年来,西藏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抢救、保护和弘扬。藏戏、格萨尔先后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西藏结束了没有世界级“非遗”代表作的历史。
此外,西藏还鼓励和支持“非遗”保护单位和代表性传承人开展生产性保护活动,探索和实践“非遗”保护工作的长效机制。目前,西藏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89项,自治区级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68名,自治区级传承人名。
西藏风筝主要流行于拉萨和日喀则等地,清代时盛行于藏族上层社会。其中,拉萨的“次仁”和日喀则的“拉达卡其”这两大家族的风筝制作技艺精湛,别具一格,传承至今。近年来,西藏文化部门以举办“风筝文化创意展”的形式,把“隐藏”在民间的千年风筝文化,集中呈现在人们的视野。
“总有一天,我会放飞自己制作的风筝。”出生在拉萨的“80后”索朗加措是年轻的风筝收藏人。在平日闲暇的时间里,他喜欢与朋友切磋制作风筝的技艺,交流经验。在风筝文化创意展上,他拿出了精心收藏了20多年的精美风筝及风筝轴,与其他爱好者们展示与交流。索朗加措说:“在享受风筝带给我乐趣的同时,也希望用自己的行动为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尽绵薄之力。”
雪域瑰宝神采焕然
每当新年临近,西藏各大小寺庙都会迎来朝佛高峰。在拉萨百余公里外的敏珠林寺内,上千名群众沿顺时针方向进入修葺一新的佛殿。“路变得平整了,不安全的房梁都修好了,我们来朝拜时心里很欣慰。”前来朝拜的藏族信众阿旺顿珠说。
始建于公元10世纪末的敏珠林寺是西藏藏传佛教宁玛派的主要寺院之一,位于西藏山南地区扎囊县塔巴林沟。其流传至今的密宗大殿、曲科伦布等古建筑和佛像、壁画,对于研究西藏文化、宗教、建筑等意义重大。年,敏珠林寺维修工程开工,拉开了“十二五”时期西藏重点文物维修工程的序幕。
如今,修葺一新的敏珠林寺在蓝天白云下显得格外庄严肃穆。站在粉刷一新的祖拉康大殿外,僧人西绕伟色十分欣慰:“寺庙对于僧俗信众来说意义非凡,年久失修的庙宇焕然一新,是殊胜无比的功德。”
西藏是全国文物重点省区之一,文物资源丰富。为做好西藏的文物保护工作,从上世纪80年代起,国家先后投入约20亿元对世界文化遗产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等一大批重要寺庙、古建筑进行保护修缮。“十二五”期间,国家投入超10亿元,对西藏40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6处地(市)博物馆进行了保护维修和建设。
据西藏自治区文物局局长桑布介绍,截至年底,包括敏珠林寺在内的14处文物维修工程已经完工,占西藏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维修总数的35%。
僧人巴桑每天都会沿着大昭寺转经道转几圈。他说:“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大昭寺各大小佛殿神采依旧,吸引着无数的信教群众和海内外游客前来一睹风采。”
截至年底,西藏共有包括古遗址、古建筑、古墓葬在内的不可移动文物点处,已登记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处,其中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5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座。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大昭寺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目前,为科学编制“十三五”文物保护规划,西藏自治区文物局已经启动“十三五”项目库储备工作,涉及西藏文物平安工程、西藏古碉楼群保护工程、西藏爱国革命历史文物保护展示工程、考古调查保护工程和文物科技保护等方面。
得益于国家和自治区*府的倾力保护,优秀藏文化在雪域高原重现风采,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丰富各族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了有力支撑。
挖掘文化元素,铸就文化品牌
“愿世界和平,众生平安。”8月14日7时许,来自拉萨市曲水县才纳乡的卓玛次仁老人,在即将展开的巨幅佛像唐卡前行了3回五体投地礼后,起身祈愿。此时,天渐渐亮起来,在拉萨市城西更培乌孜山上桑烟腾起、法号震耳,人们或手捧洁白哈达虔诚等候,或持经念咒祈愿众生。
7时40分,在一片神圣肃穆中,一幅长40米、宽37米的巨幅缎制释迦牟尼佛像唐卡沿展佛台缓缓展开,由此拉开了为期一周的拉萨雪顿文化盛宴的序幕。
展佛、藏戏展演、藏族音乐研讨会、西藏唐卡艺术博览会、体彩杯足球联赛、第九届拉萨至纳木错国际徒步大会等8个大项9个活动,让雪顿节成为了西藏打造传统文化的一个品牌。
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西藏的文化产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逐步发展繁荣,呈现出多渠道与多元化投资、多种所有制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初步形成了多门类、多体系、多层次的发展格局。年,西藏文化产业产值达27亿元,同比增长12%。
年9月,西藏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西藏旅游文化国际博览会。其间,西藏23家本地文化企业组团展出了近余件特色产品,文化产业展区现场销售和预定产品金额达多万元。区内外企业在高原饮水、特色矿产业、特色生物科技、特色旅游等领域达成了战略合作。
“文化产业既有文化的特征,又有商品的属性,涉及旅游、体育、教育、生态等领域,融合力强、辐射面广,对地方经济有着明显带动作用。”西藏自治区文化厅厅长尼玛次仁说。
去年底,文化部公布了第五批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西藏文化旅游创意园位列其中。这也是西藏首个国家级别的文化产业试验园区。同时,西藏首个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吞米岭·藏艺文博园一期工程已开工建设。该项目完成后,将成为西藏集艺术、旅游、文化、购物、学习、参观等多功能、多元化于一体的文化产业综合园区。
如今,在西藏,越来越多的民间资本进入文化旅游、演艺娱乐、工艺美术、文化创意等文化产业,人文内涵和文化吸引力正推动着西藏文化与旅游、教育、生态等领域良性互动。
“到年,我区拟建成5个国家级和20个自治区级的文化产业示范(试验)园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相关行业从业人员突破3万人,文化产业年产值占全区生产总值的5%,特色文化产业成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尼玛次仁说。
主编:许兴旺 责编:李鹏臻 实习编辑:赵黛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