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雅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通讯ldquo汉藏交流通道物资与贸
TUhjnbcbe - 2020/11/18 19:35:00
肚子上白癜风 http://m.39.net/pf/a_6798768.html

第四组的发言由西藏社会科学院巴桑旺堆研究员主持,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研究所所长张云研究员担任评议。

丝绸之路与藏族文化

第一位发言人是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张延清副教授,他的发言题目是“丝绸之路与藏族文化”。

张教授首先介绍了吐蕃对丝绸之路的管控。兴起于雅隆河谷的吐蕃王朝,在先后征服苏毗和象雄部族后,势力大振,走上了扩张的征程,攻灭吐谷浑,称雄于青藏高原。吐蕃势力进入西域始自松赞干布收服苏毗、攻灭象雄。苏毗人本在藏北与*昆仑山和阿尔金山之间游牧,骁勇善战,是一个强悍的游牧部落。苏毗游牧民经常从昆仑山北下塔里木盆地,不断与于阗、鄯善等绿洲王国的居民发生冲突。松赞干布收服苏毗后,吐蕃势力从东线在苏毗人的引领下,进入塔里木盆地南缘。象雄与塔里木盆地南缘的丝路南道相连接,翻过喀剌昆仑山即可到达于阗。近年在象雄古国阿里的考古发掘证明,早在汉晋时期,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和节点,象雄通过丝绸之路与中原、波斯、印度等地有了物质交流和文化交往。这些发掘的文物有如1号墓出土*金面具、王侯文鸟兽纹锦、几何纹锦、土方目纱,95MN1号墓地M3出土“王侯合昏千秋万岁宜子孙”等。吐蕃势力早在七世纪四十年代即已从东、西两线进入了西域,与西域城邦有了接触、往来。唐太宗贞观二十一年(公元年)唐发动对龟兹战争,《资治通鉴》记载:龟兹王伐叠卒,弟诃黎布失毕立,浸失臣礼,侵渔邻国。上怒,戊寅,诏使持节、昆丘道行*大总管、左骁卫大将*阿史那社尔、副大总管、右骁卫大将*契苾何力、安西都护郭孝恪等将兵击之,仍命铁勒十三州、突厥、吐蕃、吐谷浑连兵进讨。至唐高宗龙朔二年(公元年)前后,也就是吐蕃赞普芒松芒赞时期。进入西域的吐蕃势力策动龟兹反叛,唐因命苏海*为旭海道总管讨伐龟兹,并让兴昔亡、继往绝两可汗引兵一起进攻。而在这一行动中,因继往绝可汗阿史那步真与兴昔亡可汗阿史那弥射有怨,向苏海*诬告说“弥射谋反,请诛之。”苏海*不予考察,斩弥射并杀其部下,结果又引起了西突厥鼠尼施、拔塞干两部反叛。苏海*与步真引兵讨平了这两部。但在平叛后*回疏勒之南时,却遇上了“弓月部复引吐蕃之众来,欲与唐兵战”,而苏海*以“师老不敢战,以*资赂吐蕃,约和而还。”由于这次冤杀弥射,西突厥部落贰心于唐。不久,步真死,“十姓无主,有阿史那都支及李遮匐收其馀众附于吐蕃。”自此之后,西突厥的部众大多已投依吐蕃。

紧接着,张教授论述如何从藏经洞文献看藏语在丝绸之路上的传播。在吐蕃管控之下,藏语和汉语一道,成为丝绸之路的官方语言。吐蕃占领敦煌后,取消了私塾,私塾的功能代由寺院完成,寺院由此专门成立了寺学,用来培养藏、汉双语人才。

(甘肃省敦煌市博物馆Db.t.《十万般若波罗蜜多经》抄经题记)

这是甘肃省敦煌市博物馆《十万般若波罗蜜多经》抄经题记,切下来可以看到,这是吐蕃僧相贝吉云丹的题记,切下来能看到定埃增(????????????)字样。

这是甘肃省敦煌市博物馆藏Db.t.《十万般若波罗蜜多经》抄经题记,切下来能看到?????????????字样,此外还有敦煌研究院藏DY?t.的《般若心经》,上有吐蕃王妃贝吉昂楚署名的校经题记。吐蕃在控制敦煌期间组织了大量抄经书活动,不只有藏文佛经,还有汉文佛经,如北图藏北(海62)《金有陀罗尼经》汉语版的经书署名是抄经生张今今的汉藏双语签名,北图号《佛说无量寿宗要经》的抄经题记的汉人作者则直接省去了自己的汉语名字,而用其藏文名字署名。法藏P.沙州善護遂恩兄弟分家契(2-2)上有个人也以汉藏双语署名。法藏P.t.《于阗教法史》的作者是一个精通藏语的汉人僧人。此外,从法藏P.t.“伊州李僧*贝登致沙州李僧*文书”,P.t.C归义*节度使曹令公写给于阗王的信,以及P.t.V是于阗王写给曹议金的书信草稿等都证明吐蕃占领敦煌后很长一段时间,汉语和藏语是丝绸之路上的官方通行语。

最后,张教授结合一系列图片论述了敦煌莫高窟里的吐蕃元素。在莫高窟第窟佛涅磐窟里有赞普的形象,由壁画拓片可以看到???????(赞普)字样,站在前面的是赞普,赞普后面是唐朝的皇帝,见下图:

由于墀松德赞统治前期,武力大大扩张,东与唐朝相接,大体以陇山为界,北接回纥,西连大食,南并南诏,雄霸于中国西部、面积几乎占半个中国,吐蕃王朝臻于全盛;加之他在辖境内大力兴佛,广建寺庙,力度远超父辈,深受全体臣民拥戴,被尊称为“菩萨赞普”,并将此刻写于琼结桥头碑文中:……圣神赞普墀松德赞治下,异于四方之王,深谋远虑,权势强盛,上至大食之疆界,下至陇山之余脉,纳入治下,四面八方行使王权。如此辉煌之权势,全体臣民地域辽阔,生活富足,将永葆安乐。赞普心怀无上菩提之觉,传得出使间之教法,恩被四方。于是乎,一切有情,均受赞普之恩泽,由是,全体臣民,上尊号为“圣神菩萨赞普”。

(莫高窟第窟维莫诘经变问疾图)

及至吐蕃王朝崩溃,吐蕃势力撤出西域时,吐蕃管控丝绸之路已近一个世纪,作为丝路大家庭的一员,当此时,吐蕃人已散居于丝路沿线。经过一个世纪的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吐蕃元素已是多彩丝路上的重要底色,难以抹去。所以,张义潮在率众赶走吐蕃节儿、成立归义**权后,藏文的通行和吐蕃元素的存在是不容忽视的客观存在。

最新发现的西藏自治区昌都市芒康县嘎托镇巴拉村大日如来、八大菩萨摩崖造像,还有西藏察雅仁达大日如来和八大菩萨摩崖造像,扁都口一佛两菩萨造像,扁都口摩崖造像为一佛两菩萨,造刻题记明确记载是由益西央监制。沿着益西央团队的造刻轨迹,高原丝绸之路与沙漠丝绸之路在张掖汇合,北上来到了敦煌,将来自吐蕃本土的大日如来与八大菩萨题材和波罗艺术风格带到了敦煌,有了榆林第25窟的大日如来与八大菩萨。

(榆林窟第25窟)

敦煌榆林窟第25窟,主室方形,中有佛坛,前室横方形,有长甬道。主室顶部塌毁,前室五代重修,原作保存十分完好。东壁密教“八大菩萨曼荼罗”,南壁观无量寿经变,西壁门两侧文殊变、普贤变,北壁为弥勒变。经变中观无量寿经变和弥勒变是敦煌经变中的上乘之作。

张教授用大量考古发掘文物和文献史料证明,丝绸之路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文明交流融汇、多民族相融共处的文明传播通道,也是沿线民族物质交流的商贸通道。吐蕃管控丝绸之路的近一个世纪,派出大量有识之士奔赴丝路,将丝路文明引进吐蕃,使封闭的青藏高原紧跟世界文明的节拍;同时,丝绸之路从语言文字、社会风俗、艺术式样等均打上了吐蕃的烙印。吐蕃王朝崩溃后,吐蕃势力退出了丝路,但丝路沿线仍然散居着吐蕃族群,他们已成为丝路大家庭中的一员,吐蕃语言及服饰等已为各个族群认可和接受,这就为中华民族的融合和丝路大家庭的形成做好了铺垫,也是古代世界中华民族交流融汇、和谐相处的一个缩影。

边疆地区的贸易路线:历史变迁与经济适应

第二位发言人是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州立大学的傅凯棣教授(PatrickBooz),他的发言题目是《边疆地区的贸易路线:历史变迁与经济适应》

傅凯棣认为,给了更好地了解他的发言,首先要从实际出发,了解研究对象——茶。进入康区和整个藏区的茶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茶,虽然名称各异,但其中最常见的是砖茶。他向大家展示了茶树、茶种子、茶叶的图片,值得留意的是,茶的种子比人们一般想象的种子都要大。茶的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对茶树种植的把握和对茶叶的适时采摘。我们都知道清明茶以及不同时节采摘的不同品类的茶,值得注意的还有茶的历史渊源和甚至与茶相关的神话传说,如传说的蒙顶山区盛产的拥有百年历史的七大茶。

(雅安一茶厂,年)

傅凯棣由茶又引出了茶马古道上的茶马。中国古代的马来自蒙古、甘肃、青海、*、安多,我们要知道中国人对于马的真正需求来自*事需要。这种需要看起来不容乐观,汉人向来不善于驯养能够满足*需的高品质马,汉人养的马主要用于耕作和本地运输等,对于骑兵和战事所需的马匹,则由疆外引入,如宋朝强大的茶马贸易以及在贸易交汇区四川等地的茶马的来源。要用马匹运输茶,就需要压缩包装茶,散茶不便运输,只有经过压缩的砖茶才便于长距离的运输。

砖茶有许多形状、尺寸和质地,其对应的名称也数不胜数,学者甚至都不能一一指出不同类型的茶尤其是藏茶,成千上万的茶可能都不为人知,只知道是茶,不知其形状、尺寸、重量等。制作砖茶的工艺十分复杂,傅凯棣向大家展示中文版砖茶制作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从种植、采摘、烘焙,到最后的压缩成砖再打包,每一道工序都十分复杂。令人惊奇的是,自宋代以来,所有藏茶几乎都来自四川地区尤其是当中的五个县,当中也有茶马古道如在北川或者陕西南部的茶马古道。千年来,数以百万的藏地僧人所饮的茶叶大多来自四川的五个县城。由于砖茶量大,所含木质较多,几乎看不到茶的叶子,其茶的质地一般不高。同时,砖茶的包装也多种多样,如用竹篾包、缝皮包等。

(泸定桥的背夫)

茶马贸易的运输,康定是茶马贸易的腹地。汉人认为是背夫在背运茶,藏人则用牦牛驮云,有时候驮运茶叶的牦牛成千上万,数量惊人。汉地背夫的人数更是数以百万,一个背夫一次所背的茶能达到公斤,看起来就像一面移动的墙,面临可能被风吹倒的危险,许多背夫长途跋涉的运茶途中受伤,甚至丧命。人们惯之以背夫“健壮”的名号,事实上,很多背夫身体虚弱,大概有20%的背夫吸食鸦片,但总的来讲是勤劳勇敢的英雄。傅凯棣曾有幸采访过约摸20位还在世的背夫,他展示了其中一些背夫的照片,其中有一位高龄岁的老人,虽然眼睛已经失明,记忆力却很好,乐意向作者分享他的人生故事。他最喜欢的是一位王姓老人,往雅安及以外背运藏茶25年。他们穿着草鞋背着茶,翻过冬天的山,山上留下一道长长的鲜血和泥泞交织的路。傅凯棣向大家展示了20世纪早期由谢尔顿(A.L.Shelton)拍摄的背夫背着茶叶过泸定桥以及翻山越岭去康定的照片,桥上有康熙碑纪念廓尔喀战争的胜利。又展示了藏地牦牛等待驮运茶叶的照片。当茶叶运到康定,需要进行二次打包。这项工作非常繁重,有大约6-7百万公斤需要切开,用皮革等进行缝制包装,以保护茶叶,也方便运输。同时,竹篾包装的茶叶容易刺到牦牛,而皮革缝制打包的茶叶不易惊动牦牛。

(背了25年砖茶的王先生)

傅凯棣通过历史上的西藏地图,展示从藏茶的运输地点勾勒出从灌县(今都江堰)到松潘等地的路线。地图大概来自年,也不是原版地图,里边的路线图不是特别清晰,但大体上勾勒出了主干道,主要在岷江沿岸展开,既是一条茶马古道,也是一条旅游线路。有趣的是,在这条路线上,人们不背茶,而用扁担挑,也用马匹运输。各种各样的茶叶集聚到松潘,运往拉卜楞寺等处。有一个当地人曾言他的父亲把茶运往拉卜楞寺。僧人和喇嘛对茶的需求量很大,有人说西藏僧人和喇嘛一天要饮30到杯茶不等,这是无稽之谈。他们的确喝很多茶,但并没有这么多,按宁玛派的传统,一天最多喝17杯茶,一天17杯的量已经很大。

傅凯棣称自己对通往边疆地区的茶叶路线很感兴趣。从地理学的观点来看,jiatang、中甸、乍丫、康定、松潘这几个站与站之间的里程差不多一样,中甸、康定、松潘是三个等距离的主要的贸易中心。所谓的茶马古道随着历史的改变也有所改变,茶马已经不再需要,茶马贸易在明末清初已经结束。当然,一些药材如著名的虫草也在茶马贸易中流通,比如康区和阿坝的各种土特产尤其是药材在茶马贸易中不断进入市场,一份四川的货物清单标明,从康定、阿坝运出来的物品中有差不多六七十种大件和成百上千种小件。高原上的边疆区域的茶马贸易主路固然重要,辅路也很重要,比如在成都、灌县、松潘、平武、北川之间,应该有一条被遗忘的道路。这块区域地形复杂,景观壮丽,年就被遗忘,但是还能看到一些实际存在的曾经应该是交通要扼的桥梁。把雅安、荥经、清溪(汉源县)、飞越岭、冷碛、泸定、康定等串在一起,恰好就是曾经的茶马贸易主线,但是继续查找,可以发现更多被遗忘的路线。傅凯棣认为要深入研究这些路线,不能只在地图上放大看,而要到当地做大量工作和实地调查,了解其历史和现状以及其美丽的景观,在动态中把握历史上四川各县与康定的交流与互动。

明中期汉藏交通中心的南移

第三位发言人是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罗宏博士后,他发言的题目是《明中期汉藏交通中心的南移》。

罗宏博士后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交通是明代构建边疆关系的一种重要手段。交通问题不仅是明初,同时也是明代中后期在藏区的治理过程中需要面对的一个大问题。朝廷在汉藏交通方面的举措在维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历史作用。自唐、蕃时代以来,西北地区及邻近的康北一带就是内地与西藏之间的一条主要交通线。这种影响一直持续到到宋、元,以至明初。至明代中期以后,情况开始发生转变。经康区南部,连接内地与朵甘、乌思藏的川藏道被定为官道,逐渐成为明代藏区僧俗往来,以及茶叶贸易的另一交通要路。明王朝的这一举措是自唐、蕃时代以来朝廷在对藏交通问题上的一次重大转向,使得汉藏间交通的重心由西北南移至四川和康区。在关于康区交通道路的研究中,对于明中后期汉藏交通发生的这场的转变,目前学界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通讯ldquo汉藏交流通道物资与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