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雅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大赛动态康巴文化发祥地,高原上的璀璨
TUhjnbcbe - 2020/11/13 0:01:0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社会价值。我国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目前昌都市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8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8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8项。芒康盐井制盐技艺盐井盐田位于昌都市芒康县盐井乡境内,紧靠澜沧江边。晒盐的前提是自然形成的盐井和为晒盐专门搭建的盐田,由于常年搭建,盐田的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远远望去,犹如良田万亩,故又名盐田。盐井盐田的盐业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历史考证唐朝时期盐井就有晒盐的历史。盐井制盐技艺保持了最原始的晒盐方式,不仅生产工具原始,生产方式也是最为原始,纯属于天然的风干。盐民从澜沧江边的盐卤水井中以木制的背水筒背上卤水倒在各自的卤池中风干浓缩,再倒在盐田进行风干,结晶成盐。盐井制业技艺是迄今发现的全国乃至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晒盐方式。盐井盐田是古代“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地点,这里的盐至今仍然销往周边各地。是“茶马古道”进入西藏的第一站,对古“茶马古道”的运盐业起到了重要作用。盐井盐田是人类制盐文明史上的一大奇观,独特而原始的晒盐工具,被称为盐井人民的智慧结晶,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通过盐业的对外交流,使芒康成为西藏东南部对外*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江达波罗古泽木刻雕板技艺

江达县波罗古泽木刻雕版技艺起源于十五世纪七十年代,由德格第十二世土司和第六世法王却吉·登巴次仁兴起,由于做工精细、精美、精致,在藏区雕版刻板中属于精品。刻板用当地盛产的桦胶树作原料,雕刻工具有40余种。一块雕版制作完成需要10多道工序。四川省全国重点保护单位德格印经院中数万块印经版中的80%以上是波罗古泽木刻雕版。

波罗古泽木刻雕版做工精致,在藏区雕刻艺术中属于精品之列。一部经文的木板雕刻工艺流程可细分为裁纸、撰写、内文校对、印刷、临摹雕刻、经文校对、进油、晾晒、兑制朱砂、上色、防护、分页、核对、捆扎包装等近20道工序。在制作中,刻板内文首先必须经过享有盛名或民间公认的藏文书法家书写而成,经过严格校对之后,将文字用特殊液体印制木板并晒干,由雕刻艺人按照原文临摹刻制,出成品后须经过12次严格校对;确定无任何差错后,刷上酥油汤晾晒;晾干后涂上朱砂颜料,用一种能防虫蛀的植物熬成水汁,将其浸泡再清洗,其后交付工人印刷即成。由于选材优质、雕刻技艺高超、做工精美,数百年来,波罗雕刻经久不衰,享誊藏区。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

嘎玛嘎赤画派

嘎玛嘎赤画派是藏族五大唐卡画派之一,相传由郎卡扎西所创,他与八世噶玛巴米久多吉则共同奠定了嘎玛嘎赤画派的造型理论基础。16世纪嘎玛嘎赤画派盛行于康区,并先后涌现出了一批大师。

昌都是嘎玛嘎赤画派普及最广、技艺发达、延续时间最长、风格传承最纯正的地区。嘎玛嘎赤画派在沿用美宁、美萨唐卡等藏族传统绘画工艺的基础上,吸收中国传统工笔重彩画的精华,注重抒情写意,讲究色彩对比,结构严谨,画工细腻。20世纪初,嘎玛嘎赤画派艺术更加完善和成熟。卡若区嘎玛乡现有嘎玛嘎赤画派艺人多人。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昌都锅庄锅庄舞,又称为“果卓”、“歌庄”、“卓”等,藏语意为圆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分布于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坝、甘孜,云南迪庆及青海、甘肃的藏族聚居区。锅庄分为用于大型宗教祭祀活动的“大锅庄”、用于民间传统节日的“中锅庄”和用于亲朋聚会的“小锅庄”等几种,规模和功能各有不同。在西藏,昌都锅庄广为流传。每逢节日、庆典、婚嫁喜庆之时,广场上、庭院里男女相聚,围成圆圈,按顺时针方向边歌边舞。男性穿着肥大筒裤,女子脱开右臂袍袖披于身后,男女各站一边,拉手成圈,分班唱和。通常由男性带头起唱,女性随后唱和,歌声嘹亮,穿透力很强,舞者和着歌曲“甩手颤踏步”沿圈走动。也有将之区分成“群众锅庄”和“喇嘛锅庄”、城镇锅庄和农牧区锅庄的。舞蹈时,一般男女各排半圆拉手成圈,有一人领头,分男女一问一答,反复对唱,无乐器伴奏。整个舞蹈由先慢后快的两段舞组成,基本动作有“悠颤跨腿”、“趋步辗转”、“跨腿踏步蹲”等,舞者手臂以撩、甩、晃为主变换舞姿,队形按顺时针行进,圆圈有大有小,偶尔变换“龙摆尾”图案。
  昌都锅庄艺术充分表现了藏族人民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热情豪迈的民族特性,显示出一种力量的美和民族自豪感。年,昌都被西藏自治区人民*府命名为“锅庄艺术之乡”。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丁青热巴

丁青热巴在丁青县流传最为广泛,是历史最悠久、最负盛名的一支热巴流派,至今有七、八百年的历史。热巴舞在昌都分布较广,除丁青县外,察雅、类乌齐、边坝、洛隆、八宿、左贡等县均有热巴舞流传。热巴舞是由“热巴”艺人表演的一种舞蹈形式,又称铃鼓舞,舞蹈时男性手摇铜铃,女性手敲热巴鼓。热巴艺术是一种融说、唱、舞、杂技和气功为一体的综合性表演艺术。

热巴的前身是西藏原始宗教苯教的“巫术”和“图腾舞”。它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容、独特的风格、高超的技巧、风趣的道白和奇特的面具,又吸收了古象雄文化、宗教文化以及民间艺术的精髓,从而成为藏族古代灿烂文化艺术中的奇葩,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芒康弦子

芒康弦子是芒康县流传的一种民间歌舞,表演时男性拉二胡领舞,女性随节奏挥动长袖起舞。二胡又称“哔旺”,史书称“胡琴”,也称“弦子”,是当地群众自制的乐器。芒康弦子历史悠久,各流派特色显明,盐井弦子舞端庄稳重、徐中弦子舞潇酒飘逸、索多西弦子舞动作难度较大、曲邓弦子舞自由开放。芒康弦子是在哔旺的伴奏下,集歌、舞、乐为一体的综合性藏族歌舞艺术。

弦子舞分布于西藏东部及云南、四川、青海等藏族聚居区,表演时由男子拉弦子,女子舞彩袖,歌声舞姿随着弦子节奏的变化,也跟着变化。弦子的歌词大部分为迎宾、相会、赞美、情意、辞别、祝愿的内容;曲调繁多,歌词丰富,舞步多变。舞蹈时男女舞队各围成半圈,时而聚圆,时而疏散,且歌且舞;男子舞姿重在舞靴、跺脚,显示豪放粗犷之美;女子舞姿突出长袖轻柔舒展之美。

芒康弦子舞历史悠久,据考证,唐朝时期芒康就已有弦子舞。现存芒康弦子有不少各具地域特色的流派,如端庄稳重的盐井弦子舞、潇洒飘逸的徐中弦子舞、动作难度较大的索多西弦子舞、自由开放的曲邓弦子舞等。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芒康三弦

芒康县三弦舞起源于芒康县曲孜卡乡达许村境内,据考证有四五百年历史。三弦舞是以三弦琴为伴奏乐器,表演时男女聚集翩翩歌舞,歌词动听、节奏悠扬、时快时慢。三弦舞不受人数、场地等限制,男女齐唱,边唱边跳,一般在悠扬缓和的乐曲中开始,经过流畅欢快的中场表现,在升腾热烈中结束。三弦舞唱词以避灾祛祸、庆祝丰收、祝愿吉祥为主要内容。传说琴头是龙的头,琴身是龙的脊梁,琴弦是龙的筋。相传三弦舞有13个曲目,现已全部整理完成。

三弦舞是以三弦琴为伴奏乐器,传说琴头是龙的头,琴身是龙的脊梁,琴弦是龙的筋;而现今的三弦琴是以纯木制成。三弦舞的表演是以男女聚集翩翩歌舞,歌词动听、节奏悠扬、时快时慢。音乐以淳朴明亮、唱腔奔放流畅为特点。不受人数、场地等限制,男女齐唱,边唱边跳,一般都地在悠扬缓和的乐曲当中开始,流畅欢快的中场表现,升腾热烈中结束,均以避灾祛祸、庆祝丰收、祝愿吉祥为主要内容。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想要了解更多昌都精彩文化,可随我们一同踏上“设计为人民服务”—昌都文旅设计公益行之旅,深度感受康巴文化,用设计手段激活昌都地区文旅产业内生动力,加快设计创新助力脱贫,实现绿色乡村可持续发展目标。

为推进“创新设计国家战略”,选报设计业优秀人才,绿色设计研究院与光华设计基金会、西藏自治区昌都市人民*府、天津市对口支援西藏工作前方指挥部共同主办“昌都文创设计大赛”,旨在以“设计为人民服务”为导向,激活昌都地区文旅产业内生动力,加快设计创新助力脱贫,实现绿色乡村可持续发展目标。

此次活动,将邀请国内设计领域的知名专家、设计师齐聚昌都,重点围绕围绕昌都地区特色农副食品、文化创意产业、非遗再造、特色旅游等领域开展交流,鼓励与当地企业在包装设计、品牌设计、营销策划、智库咨询、人才培训等方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传递设计理念,共同推动昌都设计业发展。

应邀此次参与昌都文旅设计公益行活动的设计师成为绿色设计研究院签约专家。

光华设计基金会作为被此活动支持单位,将为此次参与昌都文旅设计公益行活动的设计机构将获得设计扶贫公益合作伙伴称号,为设计师颁发志愿者证书。

有意愿参与此次公益性活动的设计师,请于10月25日前与我们联系。

联系人:焦女士冯先生

点击阅读原文报名参加昌都文旅创新设计大赛

来源:绿色设计研究院

欢迎各界关心支持天津援藏工作

天津市对口支援西藏工作前方指挥部办公室

1
查看完整版本: 大赛动态康巴文化发祥地,高原上的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