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雅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灌水 » 文艺作品寻求人民的满意度
TUhjnbcbe - 2020/6/18 9:54:00

文艺作品寻求人民的满意度


文艺作品的好坏需要公众承认这种天经地义的事情,在实际作品的评价中似乎并不尽然。有时媒体上的好评如潮与群众反映冷漠往往形成鲜明对比。事实上,虽然文艺是一种充满着个性化的创造性劳动,但文艺作品一旦物化为精神产品流布社会,创作就成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因而,只有获取专家学者特别是公众的广泛认可,经受严格地社会历史的考验,文艺作品才能实现自身价值,具备经久不衰的生命力。人民是文学艺术最权威的裁判者。人民不仅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文学艺术鉴赏的主体。在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度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中国共产*执*为民的本质所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理应成为社会主义文艺的题中应有之义和必须坚持的正确方向。衡量文艺作品优劣成败的一个重要标准,就在于群众的满意度。社会主义文艺要树立群众观点,切实地解决人民群众认可不认可、满意不满意的问题。做到这一点,必须防止三个方面的倾向。一是把创作与鉴赏对立起来。某些创作者以“精神贵族”自居,不屑于与引车卖浆者为伍,鄙视文艺同人民群众的结合,似乎觉得一谈起读者与观众,就不足以显示自己的清高,显示自己的不随流俗。他们往往沉迷于孤僻的“个性”和狭隘的小圈子的审美习惯来拒绝公众,不少作品在小圈子里炒得很热,说得天花乱坠,不时馈以各种桂冠,但圈子外反映十分冷淡,群众根本不买账。二是把一些不上档次的东西同群众性画上等号。他们经常以市场需求为名,把一些趣味低劣、格调不高、庸俗不堪的作品硬塞给大众,实际上就等于把迎合某些人低级情趣的东西泛化为大众需求,似乎大众只能欣赏这种等而下之的东西,这种把通俗与媚俗、大众化与庸俗化相混淆的做法,同样是极其错误的。三是主观上想着面向群众但客观结果却离群众甚远。这些人有联系群众的良好心愿,内心里似乎也想着自己的作品能够受到群众欢迎,但由于他们未能塌下身子深入群众,对大众的爱好和需求只是一知半解,要么把自己的纯主观理解,要么把某个权威人士的只言片语,抑或是某个场合某些群体的赞誉之词放大为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金科玉律,于是就一厢情愿地把自己当成了群众的代言人。在他们那里,群众的需求被抽象为一种主观理念,成为一种缺乏审美观照和精湛艺术刻画的概念演绎,因而,崇高的主题被图解为没有血肉没有灵*的躯壳。这就在另一个层面上走向了脱离群众的独木桥。所有这些,都不会也不可能真正受到群众的喜爱和欢迎。当代文艺要在更高层次上更大范围内得到群众的认可与满意,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就必须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脚踏实地而不是虚与委蛇地到生活中去、到实践中去、到群众中去,同时代洪流融为一体、与人民大众血脉与共,传达时代精神、把握社会脉动、体现人民意志、反映群众呼声,真正成为历史进步足音的传递者、成为人民群众意愿的代言人。要摒弃一切外在于文艺本身的世俗重荷,让文艺真正从艺术的视角去体验人生观察社会,做出符合文艺创作生产规律的审美判断和把握。要了解社会需求、洞察审美时尚、分析观赏心理、研究文化市场、捕捉社会关注热点、反馈大众审美需求,让艺术在水乳交融的供求平衡中,去追求深刻的思想蕴含和人性深度,去实现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有机统一,用更多站得住、留得下、传得开的具有强大的审美冲击力的优秀作品去赢得群众、赢得市场,使群众在获得极大审美享受和情感愉悦的同时,不断提高其艺术鉴赏水平,提高全民族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让文艺在与人民群众的良性互动中得到更大的发展与进步。

1
查看完整版本: 文艺作品寻求人民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