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雅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云南游记茶马古道
TUhjnbcbe - 2025/2/8 16:38:00

人不能总是“春风得意马蹄惊”,也有“走麦城”的时候。由于关老爷当年走“背”字,留下了这个词汇。本次采风,我也遇到了这样不开心的事,但比起关老爷的“走麦城”,或许根本不算是一回事。本章节,就是讲述某家在云南走麦城的经历。叙述之前,先说一下什么是茶马古道,以及茶马古道是如何形成的?

茶马古道,若单从字面上看,就知道与茶和马有关。它是一条道路,但也不仅仅是一条道路,它被千年岁月检验过,有起点,但没终点,只要人类不息,它就一直向前,马蹄的余温,给这个世界带来了无尽的回忆。 

茶马古道主要分南、北两条道,即滇藏道和川藏道。滇藏道起自云南西部洱海一带产茶区,经丽江、中甸(今天的香格里拉县)、德钦、芒康、察雅至昌都,再由昌都通往卫藏地区。

川藏道则以今四川雅安一带产茶区为起点,首先进入康定,自康定起,又分成南、北两条支线:北线从康定向北,经道孚、炉霍、甘孜、德格、江达、抵达昌都(即今川藏公路的北线),再由昌都通往卫藏地区。南线则是从康定向南,经雅江、理塘、巴塘、芒康、左贡至昌都,再由昌都通向西藏地区。

茶马古道是从大唐开始的,因康藏属高寒地区,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糌粑、奶类、酥油、牛羊肉是藏民的主食。摄入含热量高的脂肪,但没有蔬菜,糌粑又燥热,过多的脂肪在人体内不易分解。而茶叶则既能分解脂肪,又可防止燥热,故藏民在长期生活中,创造了喝酥油茶的生活习惯,但藏区不产茶。而在内地,民间役使和军队征战,都需要大量的骡马,供不应求,而藏区和川、滇边地则产良马。

于是,具有互补性的茶和马的交易,即“茶马互市”便应运而生。这样一来,藏区和川、滇边地出产的骡马、毛皮、药材等,和川滇及内地出产的茶叶、布匹、盐和日用器皿等,在横断山区的高山深谷间南来北往,流动不息,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趋繁荣,形成了一条延续至今的“茶马古道”。

如何公平交易,等价交换呢?据明洪武年间记载,上等马一匹最多换茶叶斤。明万历年间,官府规定上等马一匹换茶三十篦,中等二十,下等十五。交易最盛时,官府运进茶叶几十万斤,换回马一、二万匹。

在“茶马互市”中,云南的“越赕马”尤受马帮和商人喜欢,这种马体型小,耐力好,非常适合在崎岖狭窄、陡峭艰险的山路中运输和行走。特别是腾冲,“滇越国”、后有“乘象国”,也出“越赕马”,让许多大马帮如虎添翼。据清顺治十八年(公元年)记载,滇茶销西藏达三万担每年。

需要说明的是,古代的茶马古道,开始是由官家修筑的,正式的名称叫“官道”、“驿道”。它的功能,有点类似今日的国家公路。可是,这条云南的“国家公路”竟修了一千年!

官家按标准修的“五尺道”,修到昆明地区,大约是在东晋时期,那已经是公元4世纪中后期的事情了。除了滇东北地区的这条“五尺道”,还有一条滇西北地区的“灵光道”。即从四川进入云南。这条古道从西汉武帝时期(公元前2世纪上半叶)开始建造,连接滇西的“博南古道”,进入了今日的保山地区。

滇西北、滇东北两条古道,在今日楚雄境内汇合,连接起大半个云南。但这条路还没算是最后完成,特别是连接滇东、滇西两个地区的道路,还没正式贯通,许多路段,只是时断时续的临时便道。

直到公元8世纪中叶,南诏王异牟寻建拓东城(今日昆明城最早的前身),经营滇东地区,才正式修通了从大理到昆明地区的官道。至此,古代云南的高等级“官路”才算正式竣工。

若从公元前3世纪的秦代算起,这条道路已经修了一千多年。而这,还不算最后完善。这条道路的最后沟通,还要等到公元14世纪时的明代才完成。古代国家公路的速度,修的真慢得出奇呢。

对比一下就明白了,云南现在国家公路有几个数字,首先,前章节提到过的“滇缅公路”,短短9个月,就完成了长达公里的工程。

上世纪90年代始,云南高速公路,短短20年,便连接了全省各州市地区,云南任意两个地州级城市之间的行程,几乎都可以朝发夕至。这个时间,若穿越到古代的话,沿着官道行走,大约需要十余天、二十余天、三十余天不等。

一千年和9个月,数十天和一天,古代和现代,慢和快的差距就是如此悬殊。

但茶马古道的意义,远不止于商贸,它的人文精神价值也不可忽视。说茶马古道是一条横贯历史的生命线,一点不为过。千百年来,它不知串联着多少传奇故事,不知收藏着多少悲喜愁苦。一代代赶马人,背井离乡,过险滩,翻峻岭,写下了一部可歌可泣的民族团结之书、文化共融之书、社会和谐之书。如今,他们的身影已经渐行渐远,但那些置生死于不顾的非凡经历和无畏精神,值得我们去追寻、呈现和颂扬。

1
查看完整版本: 云南游记茶马古道